解構紙錢 廖修平獨創經衣藝術

羅智華 |2022.11.14
1300觀看次
字級
廖修平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與複合媒材等,並將廟宇、紙錢等宗教元素融入創作。圖/廖修平提供
作品〈普慈眾生〉中,呈現出廟宇建築的莊嚴與大器。圖/廖修平提供
廖修平的「門」系列,可看到中軸對稱形式及宗教元素;圖為作品〈福祿門〉。圖/廖修平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當民俗信仰中用來祭祀神明的紙錢,遇上藝術創作,兩者會激盪出什麼火花?擁有「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美譽的藝術家廖修平,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與複合媒材等,不只數十年始終創作不輟,也把象徵東方文化的廟宇、紙錢等宗教元素融入創作中,展現中西合璧的藝術內涵。

這樣的獨特作品,與他孩提時代,住在萬華龍山寺旁的生活記憶有關;高齡八十六歲的廖修平說,他十歲以前,住在龍山寺對面的日式宿舍,由於母親是虔誠佛教徒,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他都會跟著母親一起前往龍山寺參拜。

廟口兒時回憶  化為創作泉源

「住在龍山寺的記憶不僅是我美好兒時回憶,更影響創作甚深」,廖修平提到,從大殿焚香祝禱的香煙裊裊,到精緻的門神彩繪、古樸對稱的寺院建築等,都讓他對宗教祭儀及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

他前往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進修時,外國教授看到他帶去的紙錢,覺得十分新奇,甚至還拿去留做紀念。而思鄉情懷也讓廖修平逐漸在作品中,融入了台灣的宗教文化,形成獨樹一格的「經衣」符號創作。

像是他的作品中,常會見到對稱、均衡的藝術形式,或是用春聯般的菱形構圖,以及紅、黑、金等三種顏色來創作版畫,獨特形式不僅在國外罕見,更巧妙讓宗教信仰成為藝術一環,例如〈普慈眾生〉,就呈現出廟宇建築的莊嚴與大器,令人印象深刻。

「迴歸:廖修平藝術的符號文脈」策展人、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李振明表示,廖修平藝術「經衣」符碼的形成,是他在法國留學時逐漸醞釀而成;「經衣」又稱為「更衣」,是一種上面印有梳子、剪刀、鏡子等生活器具的黃色紙錢,也是民間信仰普度時,用來祭祀好兄弟時焚燒的紙錢,例如作品〈六福之門〉,就可以看到廖修平將剪刀、扇子等紙錢符號融入其中,相當特別。

對稱象徵合掌  帶來安定力量

此外,在廖修平創作的「門」系列中,除了能看到中軸對稱形式,也蘊含了宗教元素;李振明分享,對稱的創作形式,如同信眾會到寺廟裡、雙手合十虔誠參拜,向神明祈願平安、幸福一樣,也讓這些作品帶有圓滿、安定人心的力量。

對廖修平而言,「藝術始終源自於生活」,在龍山寺廟口生活的童年時光,不僅是他重要生命歷程與創作養分,更激發他將宗教廟埕意象與民俗信仰文化,透過解構、重組方式融入作品中,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內涵,驚豔東西方藝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