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典故】裴鉶的倀鬼隱喻

文/陳俊偉 |2022.11.09
2457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偉

習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然而可以輕易更改的就不是習慣了。而「為虎作倀」這個典故,千年以後讀來,還是讓人感慨萬千。 

唐代長慶年間(八二一~八二四),有一位處士馬拯,前往衡山(今湖南省衡陽市)的祝融峰,想要拜詣伏虎師。馬拯來到道場後,拜見了一位老僧,並派遣自己的僕人下山採購,沒多久,這位老僧竟也不知道去向。

這個時候,有一位馬沼山人也來到了道場,他跟馬拯說,剛剛有一個人被老虎吃了。透過服飾的描述,馬拯發現被吃掉的正是自己的僕人,而且老虎吃了人以後,就脫皮改穿禪衣,變成了一位老僧。

夜晚,兩人留宿在道場,果然有一隻老虎前來撞門,兩人只好焚香向土偶禱告。土偶吟詩曰:「寅人但溺欄中水,午子須分艮畔金。若教特進重張弩,過去將軍必損心。」兩人聽了這首詩後,隔天便誘騙老僧前去窺井,再順勢將他推入井裡,果然老僧立刻變成一隻老虎,然後就被兩人用巨石壓死了。

下山後,他們遇到一位獵人,叫馬拯二人趕緊躲起來。此時,有三、五十個人走過來,憤怒言道:「朝來被二賊殺我禪和,方今追捕之,又敢有人張我將軍。」馬拯兩人相當困惑,獵人解釋:「此是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這些死在老虎手上的人們,死後不知為何竟處處替老虎說話。

沒多久,一隻被倀鬼稱為「將軍」的老虎踩到機關死了,倀鬼們見狀竟然還哭了出來,彷彿失去親友一般。馬拯二人於是生氣地跑出來喝斥:「吾今為汝報仇,不能報謝,猶敢慟哭。」或許,倀鬼們是「畏威不懷德」吧!這個時候,終於有一隻倀鬼被罵到醒悟,其他倀鬼也紛紛表達感謝後離去。

晚唐時期裴鉶的《傳奇‧馬拯》,整個故事就這麼簡單,後半段卻存在深刻的警世意涵:當出現一隻吃人的禽獸,受害者卻視而不見,甚至讓自己變成加害者的團夥,合理化塗炭生靈的行徑。

作者明顯對人性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禽獸徹底毀滅之前,倀鬼們都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偏偏他們自己又不願意抵抗,只能等待外力介入;而當外力真的介入了,他們卻又懷念起加害者,彷彿失去主人、失去權威以後,在茫茫大海裡驟失方向感,無法自我治理,不知該如何掌舵。

〈馬拯〉故事裡的倀鬼很幸運,遇到較好(善良)的外力,至於其他故事裡的倀鬼是否如此好運,就不得而知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