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世道炎涼怪有風範

文/王瑋名 |2022.11.09
1325觀看次
字級
陳洪綬〈蓮池應化圖〉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嵒〈午日鍾馗軸〉及局部放大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嵒〈午日鍾馗軸〉及局部放大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王瑋名

學生相約看藝術博覽會,我問他感想,他答:「還好。」他的回答是我早想到的,一場藝術大觀園,對還在吸收養分的學子,一定很難界定商業與藝術的臨界點!自古以來,就是有許多被當世摒棄的文學家、藝術家,甚至科學家,直到作品後世被發現,人們才得以認識那位大家,如:梵谷、常玉、趙春翔……對他們而言,生命的價值絕對不單只是活著,而是永生的藝術創作!

說到藝術史上貧苦潦倒的大藝術家,這邊介紹兩位,陳洪綬、華嵒。

明代畫家陳洪綬(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字章侯,號老蓮、雲門僧、遲雲、悔遲、悔僧、遲和尚,浙江省紹興諸暨人。他的作品在明末其實頗有名氣,崇禎帝還想任命他為內廷供奉宮廷畫家,但他卻抗命不就,跑回紹興隱居。清兵入關後他剃髮為僧,說:「豈能為僧,借僧活命而已。」因為他還要畫圖、畫佛像。隔年,他見天下回穩便還俗了。順治九年,「跌坐床簀,喃喃念佛號而卒。」

陳洪綬年少就展露才華,四歲訂親,岳父見他書畫大為驚訝,覺日後一定大有可為。後亦跟隨過明朝大畫家藍瑛習畫,藍瑛驚訝於他的天才,讚歎道:「如果吳道子、趙孟頫還在,一定不敢在他面前動筆。」

他也曾為許多文學作品畫插圖,包括《西廂記》、《水滸傳》、《九歌》,這些插圖以木刻版畫印在書中,讓他的作品廣為流傳,也對後來的藝術家產生重大影響,如清末海上三任,任熊、任薰與任伯年。

這樣的一位畫家竟然生活貧困嗎?是的,雖然陳洪綬出身官宦世家,然而至其父時家道中落,他甚至還常向友人借錢購米。

說到陳洪綬的作品,現代人覺得怪的應該不少。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蓮池應化圖〉為例,畫中三位身形高大、貌似來自中亞的人,居然是南無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看那前禿的額頭與大鬍子,現代人大概無法接受這樣的觀世音菩薩吧!不僅人物造型怪,身後太湖石也怪(但符合太湖石「瘦、漏、皺、透」四大審美要求),彷彿在奇石的印證下,西方三聖在蓮池邊顯化成羅漢樣,正準備要去度化世人。

陳洪綬筆法力勁,以「鐵線描」獨步藝壇,人物造型獨特、怪誕、變形,不要說當時,就是近五百年來也無人可出其右。

清代畫家華嵒(一六八二~一七五六),字德嵩,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離垢居士,福建上杭白砂里人。因家道中落,二十一歲時宗廟翻新,本想貢獻一己之力,卻被族人看輕,只能爬牆進去畫了四牆壁畫,之後便離開家鄉來到杭州。三十六歲嘗試到北京打天下,據好友戴熙《習苦齋畫絮》記載:「華秋岳自奇其畫,遊京師無問者。」只好回到揚州、杭州賣畫為生,也在此時結交「揚州八怪」,被列為揚州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華嵒的花鳥畫最負盛名,人物畫吸收了陳洪綬筆意,筆法融入寫意,用膠較多,所以作品墨水較透,看起來很清新、淡雅,具有較多文人氣。以台北故宮所藏〈午日鍾馗軸〉為例,鍾馗與小鬼延續陳洪綬的怪,但線條描法以「蘭葉描」為主,桌上餐盤有粽子,暗示端午節,鍾馗大碗喝酒微醉斜躺,應是一幅應景圖,畫面生動有趣。畫上有嘉慶皇帝印,及初編入《石渠寶笈三編》(一七九三),顯示其過世後四十餘年後作品就被收入內府,受到高度肯定。

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或許你正失業,覺得懷才不遇,但不需要喪志,在世道炎涼下,換個思惟,或許就有不同的結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