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正文
隨著清脆的打字聲音,影片始於一段在傍晚昏暗隧道中行駛的長鏡頭,狹長的隧道下方依稀可見交錯的鋼架結構,彷彿支撐著城市的夜空。十六歲的查理坐在桌前,向他的日記傾吐祕密,迷茫壓抑的眼神猶如一條冗長無盡頭的隧道。
失落茫然孤單一人
《壁花男孩》由史蒂芬切波斯基執導和編劇,是一部以高中生活為背景的書信體小說,透過查理寫給他已去世好友的信件,逐步探索著青少年和成人世界生活的矛盾和問題;電影中大量的日記和獨白像緩緩流淌的河流,將青春自我的探索浸潤為溼漉的海綿,再壓擠出成長過後的剔透乾爽;導演精密的透過不同時空搭建出查理密閉的心靈,再經由意有所指的樂曲聯通外界,緊密的推進,精采地描繪出青春無羈與背後隱藏的失落與茫然。
迷惘的查理始終孤單一人,他是位靦腆羞怯,內心自閉的高中新生,他的笑容與交談像是被絲線拉著,動輒就牽扯到易感不安;他的心情像風暴中的堤防,因為曾遭逢人生劇變,隨時得防備著可能發生的潰決;直到他遇見重修高年級生派屈克,也因而跨入派屈克的交友圈,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結識了與派屈克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珊。這是他能打開心房重要的鑰匙,查理開始接觸這些很不一樣的新朋友,單薄的生活逐漸被填滿了色彩。
派屈克與珊的自在隨性,讓查理也嘗試放開自己,看著派屈克與珊經歷的跌倒與奮起,敏感如他,也更加心疼佩服派屈克與珊的堅毅與勇敢;查理開始更努力的期許自己能擺脫過往的桎梏,努力融入人群,他深知這份友情對他的重要性,話雖如此,查理依舊沒能放開自己,潛在的不安依然在心頭盤踞,他只能努力地藉由與外在的互動去轉移或設法隱遁到文字世界中。
少年懂得何謂成長
影片中對青少年戀情,有一段深刻的描述。查理喜歡珊,無條件的指導珊落後的課業、錄製她喜歡的樂曲、陪伴她經歷感情道路上的分手失戀與重挫,也因為對珊的關心,苦惱的查理還在課後,忐忑不安去請教安德森老師:「為什麼有些好人會和錯的人交往?」老師快速的回答他:「因為,我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上的愛。」早熟的查理對此似乎有所領悟。結尾時,珊也問了查理相似的問題:「為何我和我愛的每個人都選擇了毫不珍惜我們的對象?」查理告訴她:「我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上的愛。」
就某一程度而言,十六歲的查理或許仍情竇初開懵懂未明,但這位迷惘的少年至少遇到了良師益友。青春是一條冗長隧道,從這一頭看好似永無盡頭,但回頭終會發現,過去雖無法改變,未來卻能盡情發揮,安靜的壁花少年終於懂得成長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