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文/吳孟樵
「這裡無疑是反政府國際間訊息流通的重鎮,引介自由個體與反專制潮流到社會主義大業中。」
一八七○年代一位來自俄國的製圖專家彼得克魯泡特金進入瑞士測量地圖,沿途遇到攝影師,也遇到女鐘錶師約瑟芬。透過手錶工廠作業程序、薪資發放、工廠員工支持各國的勞工團體、小鎮投票權的法令、人們拍照或是買陌生人的照片、周邊景致與地圖的繪製……反映的核心在於政治權益、女性受薪不公,以及當時代無政府主義已在多國掀起的運動。
於是,克魯泡特金發電報返鄉說明這個瑞士小鎮是反政府國際間訊息流通的重鎮。電報局的女員工問他要標明哪個時間呢,他疑惑後獲得的答案是小鎮有四種時間:自治市、地方、工廠、教堂。
「時間」的定義,無論是科學界或文學藝術界,不存在一定的準則與測量方式。《瑞士鐘錶師》(Unrest)最大的主體物是牆上不斷地被不同的人校正擺動發條的時鐘,以及工廠作業員專注,且得搶時效性的為手錶裝配零件。這是論述時間性與空間性差異與轉換的政治電影。
同工不同酬的不對等
當小鎮居民熱切地討論要以戲劇演出四百年前莫哈特戰役以紀念戰役時,小鎮居民發生歧見,例如:應當記得戰役與為何要記得這戰役,且如何還原當時代發生的事。這可延伸為了解瑞士成為「中立國」不涉入戰爭的原因,以及當時歐洲多國深受馬克思與恩格斯思想影響的無政府主義,不僅影響了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無產階級與資本家經濟政治的變革、反國家的歷史包袱,也影響接下來二十世紀的勞工運動與女性運動。
這是現年三十八歲的瑞士導演西里爾紹布林的第三部電影,他以真實人物,俄國哲學家也是測量地圖的專家克魯泡特金的故事為創作主題,獲得今年柏林影展「邂逅」(具美學與創新精神)單元最佳導演獎。受訪時他提到一些詩人或劇作家作品對他的啟發,例如俄國劇作家契訶夫。
片中的時空觀念,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在於克魯泡特金與約瑟芬進入森林測量地圖時,約瑟芬解說她為手錶工作的內容,如何讓「手錶走動」,在幾個精細的製作步驟裡,決定系統的變頻和齒輪轉動的速度。
這段解說,不僅是鐘錶的軸心時針分針間的關係,也在於有幕劇情裡,大輪軸在水裡轉動時,不斷地激起水花。水花,如同「運動」變革出的相對關係,也如同導演想辯證的哲學議題。
被剝削的勞工,尤其是女性與男性同工同時,甚至是更快速更有效率的精細工作,卻被剝削薪資,成為同工卻不同酬的不對等關係。再論述到時代進入機械化時代,勞工維持生活的方式被無情取代。勞工以勞動力換取維生的基本生活,努力工作,卻追不上物資變化與政治演變。那麼,被壓迫的勞工興起革命行動。
電影風格寧靜肅穆
整部電影的風格寧靜肅穆,最具幽默感的應該就屬攝影師,他能言善道力勸人拍照,甚至把已過世的人或陌生人的照片販售給小鎮居民。而居民願意買照片,似乎顯示著一種「閱讀關係」,閱讀人物的表情,甚至因好奇而有可能了解照片中的「歷史」。
另種延伸閱讀是當時代的法令箝制居民的部分權益,但掌握權力的公職人員非常和善,可解讀為階級權益的行使中,使用權力者的手段是什麼?片尾克魯泡特金與約瑟芬進入幽美廣闊森林,以及小鎮居民買下克魯泡特金與約瑟芬的照片,猶如未知的一切永遠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