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百人碑牆與金佛殿。圖/道璞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漸漸地,我發覺到,時間是歷史,接觸的群眾也多了,還是要有一些話鼓勵人,於是我就以「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變隨緣」來勉勵人。
我鼓勵人的話
一、不忘初心( 出自《華嚴經》)
不忘初心,真好!對自己不忘初心,是很有力量的。好比一位教授,當初為什麼要做教授?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也就不快樂了。因此,我不忘記當初立志要做教授的努力,我就會有力量。甚至於我不忘記當初要出家的發心,我就有力量;我不忘記當初要想信佛教的決心,我就有力量,儘管吃一點虧,也覺得那沒有什麼關係。
二、不請之友( 出自《維摩經》)
凡事不必等著人家拜託、請求、要求,或者與我們有關係的人,我們才給予協助。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幫助別人,不必講關係,覺得對方有需要,就給予一臂之力,做不請之友。
三、不念舊惡( 出自《八大人覺經》)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和人相處要能彼此寬容、體諒,不比較、不計較。不念舊惡,人間才能和諧。
四、不變隨緣( 出自《大乘起信論》)
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對社會要不變隨緣。這個社會很複雜、多元,凡事太過認真,不求改變,就不合時宜;太過隨順社會,不自我約束,就會被社會沖毀。所以,人要有不變的原則,也要有隨緣的方便。尤其佛門講究中道生活,人生活得太熱,熱烘烘的,會沖昏了頭;太冷,冷冰冰的,則如槁木死灰,不得意義。因此,要在冷熱之間、有無之間、親疏之間,另外找出一個中道生活,那就是「人間佛教」。
說到「人間佛教」,中道、菩提心、人我不二,都是人間佛教,哪怕是一個慈悲、一個忍耐,或是六度、四聖諦、三皈五戒……也都是人間佛教。
其實,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並不是說人間佛教就改變了佛教什麼。人間佛教只是將佛教更為昇華,讓它更人性化、更普遍化、更僧信共有化。
之後,我逐漸地又發覺到,僧團必須建立一些規矩、制度,甚至為求公平,我就訂立了「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的理念。
我為僧團訂定的理念
一、光榮歸於佛陀
在佛教裡,所成就的一點好人好事、一點榮耀,都不是自己的功勞,都是仰仗佛光明而來,所以不要自我居功,要將光榮送給佛陀。我覺得,中國大陸講「低調」這一句話很好,凡事不要太過自我膨脹。
二、成就歸於大眾
光榮是佛陀的,成就是大眾的。那麼多人的辛苦,那麼多人的努力,那麼多人的希望,一切都是大眾所成就,因此說「成就歸於大眾」。
三、利益歸於常住
所謂「利益歸於常住」,利益不是歸於個人的荷包,利益不是歸於我自己,利益要歸於公。就好比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財產都是公家的,都是歸公的,不要私有。
我訪問世界很多國家,覺得歐洲的瑞典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和諧」,可以說是一個「社會主義」實踐得最好的國家,每一個國民都不自私,他們不要錢,也不儲蓄,錢都交給了國家處理。人不要錢,日子怎麼過呢?為什麼他們願意這麼做呢?在他們認為,自己已蒙受國家諸多照顧、安排,在這種信任政府、信任國家的前提之下,也就不會去計較了。
人要心為國家、為社會。古書裡說:「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一個人,需要擁有多少呢?一個人,又能用多少呢?
所以,現在社會進步,富人成長迅速,富人除了本領高強之外,還要能顧念鄉村農工階級的辛勞。尤其中國大陸共產主義的成功,靠的都是鄉村裡農人、工人過去的努力,所以更要回報他們。
四、功德歸於檀那
信徒在佛教裡奉獻,能獲得什麼利益呢?
利益,不要個人獨得,功德要歸於信徒。我有一些觀念,比方召開信徒大會時,萬千的信徒回來,我從不會以「師父」自居、視他們只是信徒。我反而對他們說:「各位董事長、各位董事,你們回來了!這個寺廟是你們的,我們只是在這裡服務的人,在此向你們報告,這一年來我們做了些什麼事,請各位董事長、董事們聽我們說明……每一盞電燈,由於有你們出錢供養,才能照耀普世大眾,你看!多少人來到佛光山,都享受過你們布施的電燈。甚至於你們供養的花朵,多少人來到佛光山,都看到了它的美麗;你們供養的米飯,普世的人來了,也都嘗到了其中的美味。沒有你們,哪裡有花?哪裡有飯?哪裡有燈呢?所以,這一切成就都是你們大家的。」
「共有」是社會中一個很美的境界。有的人說歡喜到西方極樂世界,事實上,不能去啊!去了你會痛苦。為什麼呢?極樂世界裡的所有一切都不是個人的,都是大家的,那是一個共有的社會,過的是團體生活,人人平等一如。你人間都過得不習慣了,又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呢?就好比一般人沒念小學、中學,就直升大學,這怎麼能呢?學佛還是有層次的。這許多片段片段的理論,都在我〈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的內容裡,這裡我就不再詳細地說明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