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明昌
無門慧開在《無門關》的〈第一則〉提出自己參禪修道的基本主張,也就是以「無」為法門的祖師關。「無」是指參透所有語言文字、感官知見都是暫時的、虛構的、表象的、片面的,參透這個「無」的祖師關,才能了悟禪法。
佛性是覺悟成佛之性,又稱如來性、覺性。眾生是否悉有佛性?乃至於植物、礦物是否有佛性的問題,原始、部派佛教以來各宗派見解不同。禪宗亦經常藉「狗子有無佛性」的問題來討論眾生的佛性問題。
《無門關‧第一則》公案中,趙州回答「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問題時,只是簡單說一個「無」字。歷來學者多半將之視為「有無」之無,認為趙州的回答是:「狗子沒有佛性。」然而無門慧開則別具隻眼,翻出新的見解。
慧開不將「無」解讀為「狗子沒有佛性」,而是舉「無」以為法門,為悟透祖師關的關鍵。祖師關只是一個「無」字,要窮絕心路,超越語言文字及感官的知見才能妙悟此一「無」關。
無門慧開從幾個角度說明參透「無」法門的過程。
從結果言,能參透祖師關的人,不僅可以親見趙州從諗禪師,更可以與歷代祖師手拉手共行,用同一個眼睛看,同一隻耳朵聽。所見所聞都和歷代祖師相同,不是俗聞俗見的感官知障。
從工夫言,如果想要透過此關,就要在全身三百六十個關節、八萬四千個毛孔,上上下下全部生出懷疑。以懷疑的態度,拋棄原有的知解執見,參悟一個「無」字,日夜不斷,自我警惕提醒。
從定義言,無門關的無,不是虛無的無,也不是沒有的無。以虛無看待,有掉入虛幻渺茫不可捉摸的危險;以有無的無看待,會陷入對立的處境,相對於有的無,相對於無的有,兩邊都不是無門關所談的「無」。
無門關的無,是當我們談到佛性時,不可執著於文字語言,不要滯陷在惡知惡覺,是最高層、最根源、最宏觀、最深刻的無,不是暫時或局部的。任何語言文字都會形成不同層次的意義,如果執著字面意義,必然只能解釋部分,不可能通攝整體。
狗子有無佛性的問題,無論回答有或無,都陷入「有無」的相對知見,更重要的,「有無佛性」原本就是一個陷阱問題。佛性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而要「不執著」。不但不執著外在眾物,也不可執著語言文字與內在知見,更要參透語言文字、感官知見都是暫時的、虛構的、表象的、片面的。如此看來,從狗子有無佛性的問題,也可以看出參悟的境界,如果以為趙州的回答「無」是指「沒有」,就掉入文字陷阱了。
無門慧開形容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之後,可以內外自然打成一片,「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遊戲三昧」。這是慧開參悟的境界,也是他品嘗到的甜美禪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