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四、從本土到五大洲
(一) 社區教育要有具體成果
佛光人認真在推廣社教,不過有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要評估我們具體的成果在哪裡。比方有多少人因參加社教課程,而來皈依、參禪、讀佛學院、做義工信徒。過去有徒眾向我報告佛光女子籃球隊的情況,我就告訴他,籃球隊的發展是應該要花一些經費的,但相對地,也要看到成果。首先,籃球隊有取得勝利嗎?其次,有多少人因為參加籃球隊,進而加入佛光山的青年團?多少人因為看籃球比賽受到感動,而來佛光山參訪、參加皈依典禮、春節平安燈會,甚至來讀佛學院?這些就是成果。聽說現任青年輔導委員會(簡稱「青輔會」)的主任委員,以前是福國寺兒童班的小孩,這就是所謂開花結果。
(二) 財務報告須依法呈報
佛光山的財務報告都是掛在牆壁上的,等於記載在歷史上,所以,出家人的財務很好管,因為憑的是良心、因果,不需要稽查、核對。不過,只要涉及金錢,當然就需要和人來往,而往來之間,人為的語氣、回應的動作快慢等便會產生許多問題,這些都要注意。
(三) 法務儀軌要達成共識
法務和財務一樣,需訂定一個共同的標準,因為牽涉到很多的規章、制度。有規定,總比沒有規定好。不過法務辦法不是隨便哪一個人可以決定的,要提出來知會大家,達成共識後才可以頒布。現在大家太妄自主張,往往憑著「我決定」、「我以為」、「我認為」來行事,所以生出很多不同的「版本」。
以後我們釐定的辦法,要在每年的某月某日進行公告。很多重要事項都需要向大眾報告,像財務情況,且不說購地建築,從太陽升起到太陽下山,我們的電費、水費、花草、衣食住行各種都要開支,經費從哪裡來?所以,我很感念過去殿堂的職事們,他們守在那裡服務信徒。
佛光山到了今天,我覺得自己對得起你們,為什麼?這麼多人為了法身慧命而出家,道業都是靠這些淨財來成就的。
現在世界各地這麼多的別分院,都有能力挑起本山未來發展的責任,希望各地主管,都能當仁不讓、捨我其誰地護持本山。總之,財務、法務都要制定簡單明了的辦法。
有人提到信徒因兒女是基督教徒,而擔心日後往生不為他們做佛事,問可不可以趁活著時先做三時繫念?這是可以的,這是延壽的燄口,也等於是先打一個招呼。這也是給人歡喜和方便,對我們並沒有什麼損失。過去有大德在往生之前,自己先辦祭弔。因為死了以後究竟後人如何祭弔很難講,不如在世時看一看你們怎麼祭弔,這也很有趣。現在佛教提倡歡喜、方便,更何況這對他人也無害。
(四) 海外弘法尊重兩岸
海外道場辦活動時,會遇上一種困難:海峽兩岸的官員,不知邀請哪一個才好。有時邀請某一方,另一方就不出席,因此事前就要確定哪一方會出席,以便預做安排。
總之,事先和他們打招呼,說明講話的次序,以「皆大歡喜」為原則,就不會得罪任何一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