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象生態之旅 從衝突到共存

 |2022.10.23
7098觀看次
字級
最新研究指出,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附近的農民,不把大象趕出農田,反而願意「每月花1~4天時間」投入亞洲象保育相關工作。圖為示意。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亞洲熱帶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威脅亞洲象(Asian Elephant)的生存空間,導致從印度到越南,農民與大象互相攻擊的事件不斷發生,但「人象共存」似乎迎來曙光,近日一篇發表於《全球生態與保育》(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Dong Nai Biosphere Reserve)附近的農民,不把大象趕出農田,反而願意「每月花1~4天時間」投入亞洲象保育相關工作。

美國馬里蘭大學副教授、生態人類學家沙弗(Jen Shaffer)表示,這項研究指出一個關鍵:以永續的方式解決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必須讓衝突當事人參與決策過程。他提到,從此研究可看出當地社區有高度的參與意願,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解決衝突的策略不能只對一方有利,必須同時對人類及野生動物都有利才行。

威嚇成效不彰 緩解衝突成解方


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的研究人員,選定曾發生大象與村民衝突的村莊,進行問卷調查。對象是府里(Phu Ly)、馬大(Ma Da)、清山(Thanh Son)及塔萊(Ta Lai)4個村,共440戶居民,請居民選出化解人象衝突偏好的方式。

最新研究指出,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附近的農民,不把大象趕出農田,反而願意「每月花1~4天時間」投入亞洲象保育相關工作。圖為示意。圖/123RF

越南野象約100頭,主要分布在越南與柬埔寨、寮國的邊界。牠們最大的生存威脅是棲息地遭破壞及人象衝突。同奈生物圈保護區占地96萬9993公頃,約15頭大象,是優先保育區之一。

這份研究指出,目前將大象驅離農場主要靠巡邏或是其他傳統作法,但這些威嚇手段久了之後就成效不彰。跟這種作法相比,居民更偏好其他策略;研究問卷中提出一些處理大象衝突的替代策略,這些策略大受村民支持,整體而言「當地人希望能和大象共好」。

其中,以社區為本的替代方案尤其受到歡迎。例如:以「賞象」為亮點發展生態旅遊,這對促進人象共存跟在地經濟都有好處。

預防及緩解衝突的選項也獲得支持,例如:採用電圍籬或用蜂箱來阻止大象靠近的生物圍欄,或藉由社區型保險來賠償農民的作物損失、藉由調整土地規畫來減少人象接觸的機會。

大陸開設 首家「人象和諧調解站」

除了越南的農民開始有環保意識,中國大陸雲南也朝「人象共存」的方向推廣。雲南省普洱市是北回歸線上生態保存最完整、生物種類最豐富的一片綠洲,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成為野生亞洲象群的生活樂園。

目前,大陸現存的300餘頭亞洲象,約189頭常年棲息在普洱市思茅區,其中119頭常年在轄區內活動,涉及6個鄉鎮128個村民小組,與2.3萬餘名村民成為鄰居。這些鄰居帶來的「破壞」並不小,常損毀農戶的經濟作物、房屋。為了維護村民權益、推動野生亞洲象保育,今年3月9日,普洱市思茅區掛牌成立大陸首家「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搭建一站式調解工作平台。

針對轄區內環境資源保護、人象矛盾糾紛、象損賠償等,梳理出補償款理賠不到位、損失舉證難、定損人員不夠3類村民最需要解決的訴求。截至目前,思茅區法院通過及保險公司對接,已為414戶農戶兌現100餘萬人民幣賠償。

亞洲象是亞洲最大的哺乳類動物,身長5.5~6.4公尺,高3公尺,體重可達5噸。目前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的亞洲象,估計2萬5600~3萬2750隻,比20世紀初的10萬隻大幅減少。亞洲象現在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主因正是人類侵占牠們原本就缺乏的森林棲息地。另一方面,人類為了獲取象牙、象肉及皮革,也導致偷獵亞洲象的問題日益嚴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