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泱汀
文/嚴崑晉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於詩、詞、文、書、畫等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可說是一位全才型的文藝大師。同時,他是個美食家,耳熟能詳的「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還有,他雖然酒量不好卻喜歡喝酒,自己又會釀酒,曾釀造過「蜂蜜酒」、「桂花酒」、「真一酒」、「天門冬酒」,撰有一篇三百多字的〈酒經〉,又常在詩文中提到自己釀酒的情況與方法,可說是中國酒史上著名的「飲者」。不僅如此,也因為喝酒發生一些趣事,教人看見東坡詼諧幽默的性格。
就在東坡貶居惠州時,他的好友廣州知州章楶,每個月都給蘇軾送六壺酒來;廣州治所(地方各級官吏的任職所在地)距離惠州治所約有二百四十里路,足見兩個人友誼深厚。有次,章楶派人帶著書信送六壺酒給東坡,不料,送酒的人半途跌了一跤,瓶破酒灑,到了東坡治所時,只給一封書信。於是,見信不見酒的東坡便寫了一首律詩,幽默的答謝一番。詩題叫做〈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全詩為: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
「白衣送酒舞淵明」,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潛的典故。晉.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陶淵明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想喝一杯,才發現家中無酒,默默的走到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了滿把菊花,坐在一旁;看得出來他是相當的失落。但過不久,望見一白衣人走向自己,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兩人暢飲一番而後歸去。「舞淵明」自然是東坡的想像,那正犯酒癮的淵明,見人送酒來,自然是樂得手舞足蹈,開心得不得了呀!東坡用這個典故來比擬章楶與他自己,十分的貼切而自然。
成語「白衣送酒」即是出自陶潛典故與蘇軾這首詩,用以指渴望的事物,朋友即時送達,滿足了自己內心的願望。
「急掃風軒洗破觥」,「風軒」是指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觥」,是能拿在手裡的盛酒器。東坡知道章楶即將送酒來,趕緊將住的地方打掃乾淨,又將有些缺損的破酒杯也洗乾淨,好迎接送酒的人來,其實從頸聯可得知,東坡也把下酒菜給準備好啦!這一副迫不及待、嗜酒好吃的模樣,真是生動可愛。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青州從事」一名,在《世說新語.術解》中提到,東晉大司馬桓溫有一主簿,善於辨別酒的好壞,桓溫一有酒,便交由主簿先嘗;嘗到好酒,便管它叫「青州從事」,嘗到劣酒,便叫它「平原督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青州有個地方叫「齊郡」,平原有個地方叫「鬲縣」。古人認為,好酒的勁道可以到達肚臍,而劣酒的勁道,只能到達胸腔橫膈膜的上方。「齊」與「臍」同音,「鬲」與「膈」同音,因此,「青州從事」代稱好酒,「平原督郵」代稱劣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