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好書屋提供
文/鄭宇烈
和傷害孩子的行為相比,媽媽若是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反而更不利於撫養孩子;這件事就是「養育罪惡感」。現代媽媽養育孩子時,如果達不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境界,很容易出現養育罪惡感,它會引發緊張、後悔及良心譴責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甚至會出現過度保護、逃避及攻擊性等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
在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依賴性高且個性消極,比較無法融洽地與朋友互動,將來適應社會時會有較大的困難。相反地,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或經常遭受指責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對人有敵意、退化性行為或是過於被動。
3歲就能接受不完美
身為一名母親,有時只是看著孩子就會突然流下眼淚,沒來由地感到愧疚,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克服呢?其實妳只要成為一個「還可以」的好媽媽就行了,妳不需要當100分的母親,只要以80分為目標即可。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認為,在形成一份穩定的親子關係時,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裡說的「夠好」,並不是完美的意思,想想我們何時會說「那樣就夠了」、「那樣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也就是說,妳不需要事事力求盡善盡美,只要當個還可以的媽媽就好了。依照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孩子在年滿3歲後,就會產生一種可以接受「雖然有時候會對媽媽感到失望,但整體而言她是個好媽媽」的能力。
如何處理最為重要
我也一樣,打從成為父母後,就不是只讓孩子看到我良好的那一面。
有次,我抱著老大讓他拿著水瓶喝水,結果他不斷把水灑到我背上。我認為這是他覺得好玩,所以明知會弄溼爸爸衣服,也不管大人勸阻,硬是不斷將水灑到我身上。最後,我不得不提高音量怒吼「不要玩了」。
把孩子放下後,他卻露出一副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的茫然表情。我怕自己錯怪他,仔細檢查瓶子才發現是瓶蓋沒鎖好。是我自己沒把瓶子鎖緊,卻誤以為是孩子將水灑在我身上,於是,我真心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是爸爸沒把瓶子鎖緊。」我家酷酷的老大只回我一句:「沒關係。」由於百分之百是我的失誤,我立刻向孩子道歉,然而,令我感到神奇的是,心裡的愧疚感竟然也在一瞬間消失無蹤。
溫尼考特說:「優秀母親和不優秀母親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如果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只要馬上道歉就行了,孩子總是很容易原諒母親所犯的錯。因為整體來說,妳在他心中已是一位夠好的母親了。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出版《媽媽的高敏感情緒自救書:26則減輕教養憂慮的處方,找回育兒與自我的平衡》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