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現在龍洗盆已不多見了,但在半世紀前,卻是台灣常見的玩物,在景區、店家都可以看到,兩只凸起的把手或稱「洗耳」,往往被搓磨得閃閃發光。只要在把手上來回摩擦,盆子就會發出嗡嗡聲,由小而大,不但可以看到奇異的鱗狀水紋,厲害的甚至還會濺起水花。可惜當年我還小,兩隻小手在盆耳上磨了半天,卻什麼也沒出現。
印象裡,有人稱龍洗盆為「金盆」,大概是取其黃銅質地。事實上,「龍洗盆」的名稱也值得探討,因為「洗」字本就是黃銅盆的古稱,「龍洗」二字言簡意賅,直達本意,反而「盆」是現代人追加的贅字。另外,「龍」字也值得商榷,因為還有「魚洗」之稱。
魚洗,約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已出現,據說是一種神祕的聲波武器,用於戰場。成百上千的魚洗同時摩擦製造的聲效,低沉宏大,有如千軍萬馬奔騰,可用來作為欺敵或退敵的武器。另外,也是測試人們對寺廟神靈是否誠心的工具:信眾焚香祈求後,就用雙手摩擦魚洗盆,若有蜂鳴聲,水會從魚兒的口噴上來,代表誠意十足,反之則否。
魚洗,亦稱龍洗,猜測是因盆底浮雕龍或魚而得名。而龍洗盆,也有傳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不愛洗臉的獨生子,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打製的皇子專用洗臉盆;而後成為皇親國戚、才子佳人的玩賞之物,再由宮中流落民間,寓有「風生水起好運來」之意。
最知名的古代魚洗,是存放在浙江省杭州博物館內的青銅噴水震盆,也就是知名的「陰陽魚洗盆」。盆底浮雕了四條魚,並刻有四條清晰的《易經》河圖拋物線,只要在盆內加一半水,再用雙手輕摩雙耳,剎那間就會波浪洶湧,噴出四股二尺高的噴泉,並發出念震卦六爻的音響。據說美國曾經仿造,結果音聲呆滯,也無法噴水,效果不彰。
如今科學如此進步,應該早已知道共振造成共鳴的原理,卻無法複製古人的手工作品,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科技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