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承載著無數回憶,讓人不捨得輕易丟棄。圖/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文/張雅茹
整理抽屜、櫃子的時候,是否總從各個角落翻出以往用過的翻蓋手機、早就生鏽的隨身聽等閒置電子產品,有時候是念舊、捨不得丟棄,更多時候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
電子產品不像垃圾、廚餘,一般很難「斷捨離」,一來要煩惱如何備份資料,二來也捨不得丟掉這些產品承載的生活記憶。
聯合國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電子垃圾量創新高,達5360萬公噸,然而當年全球只有17.4%的廢棄電子產品被妥善回收。隨著3C電子產品的消費率增加、產品生命周期變短,有愈來愈多的電子產品被長期閒置在家中角落。
Google曾以視訊方式訪問50位消費者,並在去年底發布白皮書,盤點消費者平均堆積了6項以上的閒置電子產品,其中多為手機、筆電和平板,至於回收的阻礙則可歸納為下列6大原因:
❶ 不知道要怎麼回收
很多消費者不知道有哪些回收或再利用的管道,就算上網搜尋,也很容易淹沒在一片資訊汪洋中,眼花撩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加上電子產品類型、尺寸、狀態以及回收服務方式多元,欠缺相關認知的消費者,很容易因此選擇暫緩回收。
❷ 金錢或社會公益預期心理
大多數消費者都不認為閒置電子產品是「廢棄物」,畢竟很多根本沒有故障,所以多少認為閒置電子產品還有點金錢價值;就算不是以金錢交換,也希望它能對世界有益,帶來的社會公益價值,所以更樂意將廢棄電子產品捐給願意好好珍惜的人,所以很難被以「電子廢棄物」、「廢棄電子產品」為號召的回收計畫所打動。
❸ 懷舊心理
消費者難以割捨曾承載情感記憶的電子產品,甚至感覺回收是一種「浪費」及抹消回憶之舉。
❹ 備用心理
不少消費者會將閒置的電子產品視作「備胎」,認為未來有機會使用;就連壞掉的電子產品,也有人相信未來有機會修好。
❺ 資料移轉與安全性考量
消費者擔心無法完整移轉電子產品中的重要資料,尤其是已經故障、無法開啟的產品。另外消費者也會煩惱要怎麼移除敏感資料、無法信任提供服務的人,所以寧願將東西閒置在家。
❻ 便利性考量
「如果有上門回收的服務就好了。」消費者做任何事幾乎都會考量便利性,但就算有方便的回收管道,他們還是會覺得很麻煩,因為回收電子產品的急迫性很低。
手機回收管道多
超商回收 全家、7-11兩大便利商店,長期提供電子產品回收折抵當次消費的活動,金額從3元到120元不等。兩間超商都能回收電池、手機、筆記型電腦與行動電源。全家另提供平板電腦回收,7-11則是額外提供手機座充與旅充回收服務。
電信業者 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亞太電信、遠傳有提供手機估價回收服務,購買新機時舊機可折價。
品牌業者 Apple、三星等品牌業者有提供特定品牌、機種的舊手機、平板折抵換購以及回收服務,如果不符合折抵優惠的條件,業者也會協助回收。
通路業者 蝦皮購物提供線上手機回收、舊機折抵換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