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機難捨離 原因多

文/張雅茹 |2022.10.08
8652觀看次
字級
手機承載著無數回憶,讓人不捨得輕易丟棄。圖/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文/張雅茹

整理抽屜、櫃子的時候,是否總從各個角落翻出以往用過的翻蓋手機、早就生鏽的隨身聽等閒置電子產品,有時候是念舊、捨不得丟棄,更多時候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

電子產品不像垃圾、廚餘,一般很難「斷捨離」,一來要煩惱如何備份資料,二來也捨不得丟掉這些產品承載的生活記憶。

聯合國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電子垃圾量創新高,達5360萬公噸,然而當年全球只有17.4%的廢棄電子產品被妥善回收。隨著3C電子產品的消費率增加、產品生命周期變短,有愈來愈多的電子產品被長期閒置在家中角落。

Google曾以視訊方式訪問50位消費者,並在去年底發布白皮書,盤點消費者平均堆積了6項以上的閒置電子產品,其中多為手機、筆電和平板,至於回收的阻礙則可歸納為下列6大原因:

❶ 不知道要怎麼回收

很多消費者不知道有哪些回收或再利用的管道,就算上網搜尋,也很容易淹沒在一片資訊汪洋中,眼花撩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加上電子產品類型、尺寸、狀態以及回收服務方式多元,欠缺相關認知的消費者,很容易因此選擇暫緩回收。

❷ 金錢或社會公益預期心理

大多數消費者都不認為閒置電子產品是「廢棄物」,畢竟很多根本沒有故障,所以多少認為閒置電子產品還有點金錢價值;就算不是以金錢交換,也希望它能對世界有益,帶來的社會公益價值,所以更樂意將廢棄電子產品捐給願意好好珍惜的人,所以很難被以「電子廢棄物」、「廢棄電子產品」為號召的回收計畫所打動。

❸ 懷舊心理

消費者難以割捨曾承載情感記憶的電子產品,甚至感覺回收是一種「浪費」及抹消回憶之舉。

❹ 備用心理

不少消費者會將閒置的電子產品視作「備胎」,認為未來有機會使用;就連壞掉的電子產品,也有人相信未來有機會修好。

❺ 資料移轉與安全性考量

消費者擔心無法完整移轉電子產品中的重要資料,尤其是已經故障、無法開啟的產品。另外消費者也會煩惱要怎麼移除敏感資料、無法信任提供服務的人,所以寧願將東西閒置在家。

❻ 便利性考量

「如果有上門回收的服務就好了。」消費者做任何事幾乎都會考量便利性,但就算有方便的回收管道,他們還是會覺得很麻煩,因為回收電子產品的急迫性很低。

手機回收管道多

超商回收 全家、7-11兩大便利商店,長期提供電子產品回收折抵當次消費的活動,金額從3元到120元不等。兩間超商都能回收電池、手機、筆記型電腦與行動電源。全家另提供平板電腦回收,7-11則是額外提供手機座充與旅充回收服務。

電信業者 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亞太電信、遠傳有提供手機估價回收服務,購買新機時舊機可折價。

品牌業者 Apple、三星等品牌業者有提供特定品牌、機種的舊手機、平板折抵換購以及回收服務,如果不符合折抵優惠的條件,業者也會協助回收。

通路業者 蝦皮購物提供線上手機回收、舊機折抵換購服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