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送王船的文化深意

 |2022.10.07
9256觀看次
字級

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中國大陸泉州和馬來西亞共同申請,將「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馬來西亞兩地民眾非常開心,連台灣、印尼、新加坡等東亞文化圈的各界華人都為之慶賀。這不僅見證了閩南文明在東亞活動的足跡,更見證自十五世紀以降,中國海洋文明對東亞的影響。

隨著申遺的通過,送王船的儀式在台灣也得到更大重視。以送王船儀式之盛大(每天有十萬人次參加)而全台最著名的屏東東港東隆宮,在二○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舉辦。二○二二年的送王船活動在台灣各地也陸續展開。

迎著颯爽的秋風,十月七日起,雲林麥寮將舉行三天王船祈福遶境,十一月將舉辦送王船。而白沙屯五雲宮更有意思。它曾在三十年前舉辦過送王船儀式,得到各界重視,三年前,五雲宮七大巡王爺早在全球尚未傳出疫情時,就已預示二○二二年十月要舉辦「和瘟押煞」的「王船醮」,所以開始起造王船「順安陸號」。民間因此流傳:七大巡王爺莫非三年前已預示著十月後要送走肆虐三年的新冠瘟疫?其他如基隆、大潭、小琉球等地,也陸續舉辦過王船祭。

最特別的是送王船有一個特殊的寓意:閩南沿海先民崇祀「代天巡狩王爺」,認為王爺乃是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巡查,拯疾扶危,禦災捍患,也同情海上罹難者的亡魂,漂泊無依,因此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時,帶走危害人間的瘟疫,也帶走「好兄弟」。因此,在新冠疫情肆虐兩年多之後,各地舉辦的送王船祭典,就不再只是傳統儀式,更帶有民間祈願:願王爺帶走瘟疫,閤境平安。

做為閩南常民文化的祭典,送王船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涵。歷史上,葡萄牙人東來的第一站,即是麻六甲。他們攻打麻六甲之後,占領為貿易港,麻六甲國王本有向明朝朝貢,因此派特使向明朝皇帝告狀求援。正德皇帝當時正在南京,葡萄牙的特使也正好到南京,要請求明朝允許通商貿易。正德皇帝於是下令葡萄牙要返還占領的港口,才要允許貿易。由於可見,當時麻六甲與明朝往來相當頻繁。

閩南文化最重要的傳播者,仍是活躍在整個東亞的海商。他們的商船上總是帶著媽祖、王爺等保護的神明,每到一地,經商居留的海商便把神明帶上岸供奉,於是流傳到東亞各地。媽祖和送王船的所在,即是閩南人在東亞活動的歷史記憶。這些海商的軌跡遠在歐洲人所謂「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就把東亞海域連結起來,成為商業鼎盛的文明。

送王船通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一種肯定。而更值得追憶感念的,毋寧是幾百年來,在萬頃波濤中搏命,在風寒惡浪中漂泊,在海洋爭霸、劫掠砲戰中犧牲,在荒涼海隅開墾,在異鄉城市落腳生根,把東亞的寬廣海域當自己的田園,把無邊的海洋當自己的家鄉,讓東亞繁榮起來的、那勇敢無畏的航海人。我們,都是那航海人的後代。當我們凝望著王船祭典的火光,我們深深感念祖先的奮鬥,更要為天地生民祈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