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小檔案。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二二年諾貝爾化學獎(Chemistry)台灣時間五日揭曉得主,由來自美國的化學家凱洛琳.柏托齊(Carolyn R.Bertozzi)、夏普里斯(Barry Sharpless)及丹麥化學家梅爾達(Morten Meldal)獲獎,表彰三位在「鍵擊化學」的貢獻,透過將分子結構簡單有效拼接,迅速可靠地完成各式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學合成。獲獎者除了能抱回獎牌、獲獎證書,還將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二千八百七十萬)獎金。這次被視為奪獎熱門人選的「台灣之光」翁啟惠成遺珠。
三位得獎者中,前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夏普里斯曾在二○○一年拿下諾貝爾化學獎,時隔二十一年再度獲獎,是繼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之後,諾貝爾史上第二位贏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
諾貝爾官方表示,美國化學家夏普里斯和梅爾達引領化學進入「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時代,並為「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奠定基礎;另一名美國化學家柏托齊則將點擊化學提升到新的高度,將之使用於繪製細胞圖,其研究發現的「生物正交化學」(Bioorthogonal Chemistry)反應,對癌症針對性治療有重大貢獻。
研究領域與產業背後都有著無數無名英雄,尤其在藥物研究中需要重建各種具有藥用特性的天然分子,過程往往複雜耗時且高成本,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Johan Åqvist 表示,跟今年化學獎有關的不是複雜的處理方式,而是如何用簡單容易的方式工作,直接明瞭的方法也可以創造出功能性分子(Functional molecules)。
去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德國化學家本亞明.利斯特與來自蘇格蘭的美國學著大衛.麥克米倫獲得,表彰兩人在構建分子領域的貢獻,促成開發第三類催化劑「不對稱有機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