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成語「難兄難弟」廣為人所熟悉,它最初是褒義詞,大意是說兄弟兩人才德俱佳,難分高下;但在今天多做貶義,譏諷兩者同樣低劣。
這個成語源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叔父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爭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亦即兩人各方面旗鼓相當。
這個故事,細細品味,還挺有意思的。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為什麼要跟他的堂兄弟陳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事業與品德,我們不得而知,但卻可以從旁揣測,他們顯然都在竭力維護父親的形象,誇耀其事業與品德──儘管另一方也是他們的家人,但就感情上來說,叔伯與自己的父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另一方面,如果父親在事業與品德上能夠壓過對方,對做兒子的來說,無疑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但對陳寔來說,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雖然說,也許陳元方、陳季方的事業與品德可能真的難分高下,但更有可能的是,對陳寔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陳元方是他的兒子,陳季方也是他的兒子,在感情的天平上,他們的分量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與此同時,兄弟倆誰更優秀出色,對陳寔來說並無特別意義,都一樣讓他感到驕傲;加之,相信他也不願因此而讓任何一個孫子感到不快,甚至為此翻臉。因而,最終給出了這樣兩不得罪、可說中庸也可說模糊的答案。
據此,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評價同一個人物、同一件事情,人們是有可能受到感情以及利害關係等因素的影響,讓評價的結果失去客觀性與公正性。所以,對於兒女說父親或者母親的好話,不能太過相信,而需冷靜理性地掂量實際情況;而如果讓我們去評價與自己存在一定利害關系的人與事,是不是也該努力排除情感等因素的干擾,盡可能做到客觀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