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第十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
時間:2005年12月29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我剛才講的這許多趣談,在那個時代講來很有趣,現在偶爾想起來,講給你們聽,時代不同,好像是天方夜譚。現在回答各位問的問題。
提問一:一般人總覺得佛教有「山頭主義」,比如說佛光山的佛光人、法鼓山的法鼓人、慈濟的慈濟人,或者中台山的中台人,請教大師您的看法?
「山頭主義」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在大陸的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峨嵋山,都是山頭主義,剛才講的金山、焦山、寶華山也都是山頭主義。過去的佛教宗派好比現在的各種學問,有孔學、農業、醫學、文學等等,甚至文學也有小說、散文、詩歌的分別。
當初佛陀辭世的時候,各部派都標示自己是佛教,當時思想發達,也是有各種的教派,大乘、小乘各有多少宗派,甚至到了中國,禪宗也有五宗七派,它是以教義為派、學術為派。
以現在來說,慈濟以救濟為事業,中台山以禪修為主,這也不是什麼山頭主義,各家有些事情不必排外,也要來往。比方過去中國佛教會開大會,各個寺院不分宗派都出席參加,統統都是佛教。又如恭迎佛指舍利,這個山門、那個山門大家也都一起來恭迎。
同中存異 發展特色
教下、律下、宗下各家規矩都不一樣,平時大家各行其道,也不必常常在一起。過去禪林裡五宗七派,宗風都不一樣,連唱念的音調也不一樣,也很難統一。
佛教的發展要同中存異,共同依著三法印、十二因緣、五戒十善、緣起中道。
不同的比如打坐,他這樣打坐,你那樣打坐,臨濟宗背對著牆壁打坐,曹洞宗面對著牆壁打坐,大家可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在不同裡面有相同之處,也就是都是佛教徒,在佛教裡,大家都是一家人,好比兄弟姐妹,各就各位,所以山頭主義是必然的,也不是什麼不好。
天主教的教派很多,如普世教會等。基督教的教派更多,恐怕有五百個以上,但這並不損壞修行。現在日本宗教也是很多教派,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許多新興教派;當然,新教派要成立,必定要有一些發展,要有一些內容,才能獲得信徒的擁護。教派很多不要緊,只要大家對佛教信仰正派,就無傷大雅。
彼此尊重 相互交流
過去我也曾經協助慈濟功德會發展,他們開幕、奠基都是我去主持的,也曾建議他們要怎麼發展,他們也已經對信徒、對苦難者做了許多了,若要叫他們再發展寺廟,人力有限也做不了。佛教有那麼大的一個單位在做社會救濟,我們也要感到與有榮焉。
山頭主義也沒有什麼不好,各有各的山頭,我也很歡喜,只要大家都有來往就好。這就好像世界各國也都參加同盟,如歐洲同盟、聯合國,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參加聯合國,其中也有許多派別,雖然敵人在一起吵吵鬧鬧,但還是有前瞻、規矩的,其中有七、八個理事國制衡。每個團體、教派之間都有它存在的原則與規矩。
過去曾經想過,台灣的教派可以仿照過去的佛教,某個地方是禪宗、律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的道場。例如台灣剛光復時,斌宗法師在新竹成立天台宗,南亭法師在台北成立華嚴蓮社,可以成為華嚴的門生,只是地方太小了,可以再擴大一點。又如靈巖山寺提倡念佛,也就是淨土宗的門生。
假如每個宗派的總本山樹立了,信徒喜歡念佛的、參禪的、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就到那個道場去,等於是選學校一樣的,道場也是可以選擇。以上提供大家參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