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師鐸獎、教育奉獻獎獲獎教師台師大教授王麗斐。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台師大教授王麗斐獲今年師鐸獎肯定,她從事教育學校輔導35年,輔導的對象除了學生,還有老師。她分享,中小學老師面對不同困擾,老師工作上的困難,可能來自想把學生教好,或想跟家長溝通合作但想法不同,又或與學校同事理念不同而溝通碰壁。
王麗斐表示,教育的目的在為學生的未來作準備。除了認知學習,還包括情意學習與行動改變。情意學習常發生在體驗性的學習歷 程,並帶出行動改變。孩子無法選擇其出生的家庭,成長也非直線發展,資源不足、有局限的困厄環境,有時會限制孩子的學習,但有時也是鍛鍊與長出自信的契機。
王麗斐強調,35年的教師生涯,體認到那些讓老師頭疼、轉介至輔導室的孩子,或長大持續受苦於心理困擾的大人,不一定是不懂該如何做,很多時候是處在「知」與「行」的落差困境裡,因而時有外顯失控或衝動的情緒行為問題。
當愈多周遭師長能成為「懂」他們的貴人,能耐心陪伴他們練習、發展因應策略時,一旦他們經驗到原先以為自己做不到的小成功經驗,不只會讓他們雀躍、長出能力,也能長出希望,因此,陪一個處於困頓經驗的孩子「長好」,將是最有效益的教育投資、利國利民。
王麗斐說,最近常聽到學生上課喜歡偷用手機,老師覺得為學生好,就想沒收手機,但起衝突,學生將事情鬧大,老師感到挫折,經過幾次輔導後,老師反饋「就像廚師在廚房,但整個廚房卻燒掉了,後來老師覺得廚師除了用快鍋做飯,也可以用悶燒鍋做,煮出不一樣的味道」,這也讓她深知,教師好,學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