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梟雄有淚

文/南鵲 |2022.09.20
665觀看次
字級

文/南鵲

現代人未必讀過《三國演義》,遑論《三國志》,但由於橫跨戲曲、影視廣播、書籍、報刊、電玩等媒介的傳播效應,跨世代老老少少對三國人物及故事多少都有些認識,或者刻板印象。

所以,提及三國要角劉備劉皇叔的情感展演,一般會想到「哭」,以及其眼淚中富含的厚黑雜質。若是換作以半生與劉備如鏡像映射般確立彼此既同且異的曹操,至少我在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之前,最記得他在赤壁戰敗、華容遭截那三聲笑:一笑,逢趙雲伏擊;再笑,遇張飛攔殺;三笑,關老爺登場,「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每笑一次就倒楣一次,等到終於笑不出來,就輪到兒時的我笑翻了。

都曉得曹操是治世能臣兼亂世奸雄。不過,如前述「三笑」所示,《三國演義》一路以來的傳統是著重其奸雄、梟雄的一面,而且總要時不時突顯其猥瑣難堪;即使觸及用人之能,也多強調曹操「重才不重德」。正因如此,〈武帝紀〉有段記敘特別引我注意。

文章說,曹操任兗州牧時,別駕畢諶的母親、妻子等家人被叛變的張邈俘虜:「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引文用了「謝遣」二字,可以想見曹操放畢諶轉投張邈時,禮賢下士的功夫相當周到,也許還向離去之人就殃及其親屬致歉。日後,畢諶遭曹軍擒獲,旁人都擔心他將有不測,然而曹操卻說:「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並封他為魯相。這樣的曹孟德,彷彿和《演義》中的曹阿瞞分處平行宇宙。

《三國演義》有貶曹尊劉的傾向,《三國志》自也受特定意識形態箝制。劉咸炘《三國志知意》便主張,《魏書》與《蜀書》、《吳書》的定位有別:「推承祚之意,蓋以魏既居正,蜀吳二方自不可以國號對之,故以地稱。」既以魏為正宗,蜀吳為偏安,那麼魏武帝曹操具備寬宏中正的人君氣度,便在情理之中。至於為離去的下屬所流的眼淚含有什麼成分,甚或只是眼藥水(假如當時有這玩意的話),陳壽不方便寫,今人已無從取樣分析。

至於現代戲劇對曹操的刻畫,更加深刻多面。

陸劇《軍師聯盟》有一幕,如君臣亦如摯友的曹操、荀彧決裂,抽象來說,這代表「安天下」與「忠漢室」難以兩全。據史冊記載,衝突的起因是「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當然,加官晉爵尚在其次,最要命的是位極人臣在古代封建體制下,往往催生不臣之心。

在劇中,曹操想安天下,漢室終究累贅,但眼前人的情義是讓他放不下累贅的羈絆。兩人爭執至頂點,曹操表面退讓,一聲「汗顏」,順勢以手掩目──若有淚,若無淚;若梟雄的自尊,若能臣的委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