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在中國古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必須至少是「士」以上的貴族,才有機會讀書識字,「士」這個階級,是受過文武合一訓練的人。一直到孔子時代,首開私人講學風氣,才慢慢把教育普及到布衣平民。布衣而至卿相的根本原因,就是打開知識之門。
中國古代其實不只重視智育的學習,更重視體育風氣。先秦以前的讀書人要學習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個科目,其中「射」指的是「射箭」,也就是古代的體育活動。
古人認為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所以稱為體育而不直接稱為運動,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一個品德好的人沒有什麼要跟人爭,如果有,那就是射箭這件事情。大家拱手作揖彼此禮讓然後進行比賽,贏的人請輸的人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啊!
另外「御」則是駕駛車輛,主要是馬車,兩軍對戰時,駕駛馬車在廣闊的平原衝殺。古代讀書人要學「射」與「御」,要會射箭與駕駛車輛,這不是什麼休閒活動,而是一種體魄鍛鍊,更是軍事需要。
而隨著時代演變,體育項目也跟著改變,戰國時代在齊國臨淄就有了踢足球的運動,稱為「蹴鞠」,這個活動在宋朝的時候成為皇室與民間都喜愛的活動。
在《水滸傳》的故事中,就有一個很會踢足球的人叫做高俅,受到宋徽宗的喜愛而成為官員,但高俅是一個貪官汙吏,讓人恨得牙癢癢。不管如何,這個如今受到全世界歡迎的運動,其實來自中國。
宋朝時的足球運動,除了是一種運動競技之外,還可以當成表演觀賞。踢蹴鞠時常出現一些新的動作,難度很高,就成了令人驚嘆的一種演出。
而在唐朝則有一種騎馬打曲棍球的活動,稱為「擊鞠」,俗稱「打馬球」。唐玄宗李隆基還沒當皇帝時,吐蕃國看不起唐朝,想跟唐朝舉行馬球友誼賽,還好李隆基加入陣營,以高超的球技贏得勝利,也讓吐蕃不敢小看,充分說明了體育與國力的關係。
國家要富強,就是人民要健康強壯,讀書再怎麼累都要記得適度運動;而具有運動天分的年輕人,更是要積極培養,讓他們能夠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