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曉美來信:
爸爸三個月多前因病過世,這段日子以來,媽媽吃得少也睡不好,有時候會說胸口有點悶悶的,常常看著爸爸以前坐的椅子發呆、流淚,感覺她有很多的心情。我們知道失去幾十年相伴的伴侶,一定很悲傷,但是也很擔心媽媽,不知道身為子女的我們可以怎麼幫她呢?
李之安(張老師基金會台北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回覆:
曉美妳好,可以感受到妳對媽媽的擔心和心疼。就如妳所說,失去幾十年相伴的伴侶,一定很悲傷。媽媽的失魂落魄、難過、失落是必然會有的心情;想到先生從此不會再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後的日子都要自己獨自面對,思念、孤單、不安的情緒都讓人痛苦。
人們面對親人過世的悲傷時,常常會像媽媽這樣有很多複雜的心情。有的人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知道親人離開了,但是好像又有一種麻木、隔絕的感覺;有的人會愧疚、自責,認為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才造成親人的過世;也有人在面對醫療也救不回的親人,會有一種無助、無能為力的挫折;想起兩人之間還沒有完成的心願、沒有說出口的感謝和道愛,都再也無法完成了,會讓人好遺憾。
另外,除了悲傷的情緒反應,有些人可能也會有呼吸急促、胃部空虛、胸口有壓迫感、坐立不安、肌肉無力的生理反應。雖然這些情緒和反應會讓自己比較低落,身邊的人看了也會擔心,但是這是失去親人通常會經歷的過程。
當媽媽因為思念而難受的時候,可以讓她知道因為想念爸爸而難過流淚是正常的,不必刻意掩飾心裡的悲傷,或是逃避悲傷的情緒。如果她願意說自己的心情,妳就聽她訴說;如果她不想說,妳就只要靜靜地坐在身邊陪著,讓她有安全感就好。就像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每個人的悲傷過程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會說很多話來釋放情緒,有的人是沉默的消化情緒。
在媽媽情緒比較平靜穩定的時候,家人可以一起回憶以往和爸爸相處的時光,在笑和淚中,去體會、感受雖然爸爸的人不在了,但是過去共度的美好時光和回憶不會消失,是會永存在心中,伴著家人繼續未來的生活。
妳可能有時候覺得媽媽好像慢慢恢復能量了,但是隔天又覺得她有些低落,這樣的心情起起伏伏,也是經歷悲傷過程會有的狀況,只要悲傷心情有慢慢在調整,悲傷引發的生理反應有降低,就是在朝向復原了。
不過也要幫忙留意的是,如果悲傷的心情一直沒有調適,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或是情緒愈來愈低落,就需要鼓勵她就醫,向醫生請教是否需要配合藥物來協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