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衝突中台灣的「平衡策略」:親美防美‧近中和中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2022.09.08
26385觀看次
字級
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總是東亞區域政治的熱點。圖╱123RF
2017年,美國前國防部長培里(右)訪台,與高希均教授晤談,交換對核武威脅的看法。圖╱天下文化提供
《核爆邊緣》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培里著,2017天下文化出版。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交流八年」到「台海危機」

拜登入主白宮已近二年,綜合國內外評論,中美之間的當前情勢是:

(1)鬥而不破,爭而不裂。

(2)魔鬼出現在公報上,機會隱藏在細節中。

(3)公開的敵意會持續,但有所節制;脆弱的善意,時隱時現。短期中既不會太惡化,也難以改善。

(4)8月上旬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台北訪問,中共得到藉口,跨越了中線及四面封鎖台灣的軍事演習,台美二邊成了輸家。她兒子隨行,更添爭議。

戈巴契夫於8月30日去世,享年九十一歲。想起1995年,陪同卸任的行政院郝院長,赴舊金山出席「戈巴契夫論壇」,前蘇俄總統擔任大會主席演講:「政治領袖的最大責任是追求和平,不是贏得戰爭。」全場掌聲雷動。郝院長嚴肅地說:「政治家要和平,政客要戰爭。」

自1949年政府遷台後,兩岸關係一直僵持無解。但是從2008年馬總統執政後,他立刻積極地推動兩岸直航,去大陸不需在香港轉機,立刻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和平紅利」:省時、省事、省力。交流曙光乍現,最大的紅利之一,就是台灣人民不需要在戰爭恐懼中投資、工作及生活,台灣社會變成了「小確幸」。那是馬英九的「交流八年」(2006~2014)。

任內2010年11月,提出軟實力的哈佛奈伊教授來台,會晤馬總統。演講中指出:台灣要多宣揚經濟,少強調主權;經濟展示軟實力,主權要靠硬實力。台灣可以用各種軟實力,增加國際地位及兩岸交流。

十二年後的今天,奈伊在撰文評論「美國的中國挑戰」中,認為如果美國內部處理好極端化及民粹化,不再醜化中國,增加跨國議題與雙方合作,就有可能減少台海危機「中美一戰」。

(二)小國不弱靠軟實力

美國前國防部長培里(William J. Perry)2017年訪台。當時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指出:台灣要認清:「美國與中國關係良好,台灣本身才會穩定。」對台友善的美國政經領袖多次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台灣政壇上還是有人天真地希望: 如果中美關係緊張,台灣就能漁翁得利;並且乘機多買武器,各方政客多收佣金。

小國「不弱」,要靠軟實力;人口都不超過一千萬的北歐三國,就是靠各種軟實力立足於世。諾貝爾獎的發源地在瑞典,每年頒發和平獎,不是勝利獎。

芬蘭是只有550萬人口的小國,與強大俄國為鄰,從來不可能靠武器(硬實力)來對抗。

另一個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領導人堅持開放,面對競爭,化敵為友,全心發展經貿、金融、法治為主的軟實力,變成全球個人所得與競爭力最高之一。

小國如台灣,領導者的重要責任就是:要與周邊大國和平相處,選擇對自己國家最有利的道路。

(三)季辛吉的諍言

今年7月,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看法值得重視:

(1)當前世界正在危險失衡邊緣。美國與俄羅斯、中國處於戰爭邊緣,要如何結束缺少概念。

(2)現代核武有導致世界末日的可能,維持「敵對大國」之間的平衡,是壓倒一切的當務之急。

(3)「平衡」有二部分組成:一是力量的平衡,有時要接受是對方價值觀的合法性;另一是行為的平衡,提醒自身的能力和權力的侷限性。這需要近乎藝術的技巧,才能二者結合。

被問及美國如何對付台中美三邊複雜關係時,他回答:「你不能在現在就說:我們要分裂他們,讓他們自相殘殺。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加劇緊張情勢,然後提出選項,為此必須有一些目標。」他擔心中美正在走向危機,建議「華盛頓對台要保持穩健」。

這位當年一手主導「美中解冰,聯合對俄」的老臣,自有他的遠見,供台灣思考:具體地說: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美國這個籃裡。為了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盟友千萬要提防它外交政策的改變。

近年來,尤其近幾個月來,關係突然增溫升高到「堅如磐石」,我們必須要戒慎恐懼。

(四)新「軍火供應鏈」

每次看到美國議員及退休高官來台訪問,就是擔心每一位以「保台」之名,行賣「武器」之實。旋風式訪問,及幾小時高層交談,重要的就是留下的那一份清單上列舉的武器及各種採購。

當年艾森豪提出的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早應要加上「輿論」及「國會」,改成:Media-Military-Industrial-Congressional Complex(MMICC)。更正確的說法:過去的「軍工複合體」,早已變質了。筆者要在此刻提出更真實的「軍火供應鏈」的六個步驟:

(1)「媒體」與「智庫」啟動(誇大地供應對抗大國的國力預測數據與比較)。

(2)散布全球軍力失衡緊張資訊。

(3)美國政府主導下,組織或加強區域聯盟。

(4)各國政府立刻遊說國會增加國防預算,對抗敵國。

(5)訂購各種武器,擴張軍備,軍火商大量出售武器獲取暴利。

(6)國會議員及利益團體分享暴利,或尋求連任或累積財富。

試看這次俄烏戰爭,美國沒出一兵一卒,美國軍火商得到其他友邦國家很多的緊急訂單(從戰鬥機、到火箭彈)。軍火商及政客(卸任首長、現任議員),只要有看到有利可圖、有錢可賺,什麼樣的訪問、承諾、說法、大話……都會出現,人性的貪婪變成了無理性的追求。

(五)台灣的「平衡策略」

討論任何當前台灣問題最後終涉及大陸關係,以及美國的角色。因此「台中美」的三邊關係變成了關鍵。如果解開這個結,那就三邊順暢、三邊獲利;如果二邊結合對付另一邊(如當前美國拉攏台灣對付中國),三角形等邊關係失衡,就會立刻引起三邊緊張。

「二強」之間難為「中」(中等所得),「二大」之間難為「小」。台灣理性的選擇是採取謹慎的「平衡」「中間」的政策,不討好一方,不激怒另一方;不被一方利用,也不受另一方恐嚇。

美國前後任總統拜登與川普,同樣地在民粹聲中,強烈地對抗中國。蔡政府為了台灣自身利益,要勇敢地拒絕任由美國政府擺布,台灣不需要乞求式地要求保護,更不需要排擠效果下不斷地買武器來「抗中」。在缺乏兩岸新論述之下,就循馬政府時代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再做一次嘗試,雙方邊對談邊調整。

有過戰爭慘痛經驗的兩岸領導人及民眾,千萬不要把兩岸身邊的「同胞」看成「敵人」,把天邊貪婪的「商人」與「政客」看成「親人」!

因此,當前台灣求生存與發展的「平衡策略」,可以八個字概括:親美防美,近中和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