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約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高血壓病人,在治療初期無法達到理想範圍嗎?準確的血壓量測,除可幫助了解身體狀態,也有助維持正常血壓。
一般而言,在家量測血壓,較能讓醫師診斷更準確,並看出非藥物治療(如節制飲食及運動)的好處,提供即時降血壓藥物治療成效,及避免白袍性高血壓(看到醫生就緊張引發血壓上升)。
目前市面所見的血壓計類型,主要分為水銀式血壓計及電子式血壓計。
水銀式血壓計的基本構成,包括彎管量計(含管子跟氣囊)、水銀儲存玻璃管及一個壓脈帶,是利用地心引力原理來量測血壓,準確度較高,但須搭配聽診器,故操作較不便。此外,若水銀血壓計不慎破裂,滲漏出的水銀與皮膚接觸或不慎食入,有中毒風險。
電子式血壓計,區分為全自動式及半自動式壓脈帶。測得血壓值會在液晶銀幕上顯示,電子式的方便性,使其成為居家量測血壓最理想的選擇。
惟電子式的量測值較不準確,若要當作臨床數據,須加以校正,多量幾次以減少誤差。國外病人常攜帶自己的電子式血壓計到醫師診間,與傳統水銀式血壓計比較測值,以確認量測技巧有無需改進處。
正確的壓脈帶大小,在量血壓時很重要,尺寸過大或過小,對量測血壓都會造成差異。量血壓前,建議應先靜坐至少五分鐘,雙腳勿交叉、翹腳,手臂盡量與心臟同高。每日早晚至少量測一至二次以上,平均後記錄。
使用水銀式血壓計的聽診器,聆聽訊號時應記住:收縮壓出現的時機,是在剛開始的第一個聲響,而舒張壓的訊號,則是出現在最後的消失音。
如果高血壓病人年齡超過五十歲以上,應更重視控制收縮壓的重要性,收縮壓過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高血壓病人在家定期量測血壓,不僅能讓醫師了解其服藥的順從性,同時由病人提供日常監測血壓的資訊,也可增加病人對疾病的認識,進而多加關注自身健康狀態。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藥劑部藥師 彭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