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驊醫師(左)、洪逸平醫師(右)與張媽媽(中)共同呼籲術後接受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0多歲張媽媽,平時天天到公園散步、重視自身健康狀況。一日如廁後驚見無痛血尿,就診竟確診為腎盂癌第三期,術後體力與精神一天天衰弱,甚至無力自己洗澡。由於過去家人化療副作用,如落髮、反胃等狀況,讓張媽媽擔心自己術後輔助治療時,也會變得沒有體力持續。所幸與醫師討論後,以免疫療法穩定控制病情,體力也逐漸恢復。
張媽媽今日出席記者會,開心地分享:「吃得下,也睡得著,終於有力氣能自己洗澡了!」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張延驊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並非少數,癌友們都期待能以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穩定控制病情,並兼顧生活品質。」
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根據衛福部去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癌症已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逾40年,光去年就奪走5萬多人性命。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醫師洪逸平說,以往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是直接毒殺癌腫瘤,但經常連同好的細胞也一併破壞,副作用較明顯也容易影響患者治療意願,尤其高齡病友更是如此。
「隨著免疫療法加入治療行列,為癌友帶來治療新契機!」近年來免疫療法更推向早期,首次加入食道癌與泌尿上皮癌術後輔助治療行列,雙雙達成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近2年,並降低3成復發風險。
張媽媽感謝女兒陪伴,強調家人也是病友抗癌重要角色,要與醫師配合選擇合適的藥物,不放棄希望才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圖/記者陳玲芳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食道癌與上皮泌尿癌增加了近7千人罹癌,且兩者都屬於高復發風險的癌症,需要術後輔助治療幫助癌友控制病況。食道癌因癌細胞容易由食道往淋巴發展,因此患者在接受手術後,仍有7成復發風險;而泌尿道癌涵蓋範圍廣,近5成患者面臨術後復發風險。
張延驊強調,免疫治療已向「早期」推進,加入術後輔助治療行列,達成延長「無疾病存活期」的治療目標,有助病友揮別治療期間對疾病復發的憂慮,為癌友帶來治療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