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運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國內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失智雖無法治癒,但如能早期發現,能延緩病況惡化;另外也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記性差未必失智 可從三面向判斷
一般人想到失智,最常聯想到的症狀就是「記性變差」。但是人一忙起來,往往出現忘東忘西的現象,而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老化現象。
究竟如何分辨只是單純記性差還是失智?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主要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判斷,包括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
劉子洋說,記憶力衰退雖然都是小小的事件,但如果不斷重複發生,可能就是警訊。失智是長期緩慢退化的疾病,很難定義一周或是一個月內發生「忘東忘西」的頻率,因此可以搭配能力和精神個性出現變化加以判斷。
例如原本很有理財頭腦的人,一再出現搞錯金額的狀況,就有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另外,個性改變,如原本脾氣很好卻變得常常發怒,也需要注意並及早治療。
三高、缺乏運動 皆罹病危險因子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則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失智症是漸進式而非突發的病症。許多的研究仍指出,少動腦、缺乏運動、三高、聽力退化、年齡、遺傳等,都有可能是危險因子。
而四十歲後腦部就會開始退化,必須趁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尤其若家中有失智症病史者,更要「超前部署」預防。
廖品雯表示,如果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睡眠、規律運動、控制三高等,確實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維持社交和主動學習新知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針對坊間常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的說法,廖品雯表示,促進大腦活動的方式很多,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不是只有打麻將可以預防;若為了預防失智而逼迫他人從事不喜歡的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
最好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的興趣,從事唱歌、看書、繪畫、寫書法,甚至打電動、手遊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打電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
除了活動外,劉子洋也表示,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因此普遍認為此類飲食有預防效果。
劉子洋說,地中海飲食以五穀類作為主要澱粉來源,多食用新鮮蔬果,並搭配橄欖油、堅果等油脂。而不論是運動、飲食或是吸收新知識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並「維持」,才能有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