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烏斯.米約生於一八九二年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自幼愛好音樂,七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一九○九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唯對職業演奏的技術性訓練感到厭惡,轉而學習作曲。在這個時期,他結識了同班的奧涅戈和依貝爾,三人最終都成為法國出色的作曲家。
米約和作曲家薩蒂也有密切的友誼,音樂創作方面兩人或多或少受對方影響,二者對抒情主義和絢麗色彩共同地情有獨鍾。他們不遵從任何一種流派,在不受束縛的情況下,完全自由開放地接受並吸收各種元素,加以消化之後,形成自我獨有的特質。
一九一七年米約來到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生活了兩年,接觸爵士樂並產生濃厚興趣,把爵士音樂運用于他的音樂創作中。自一九二二年開始,他經常在歐洲和美國兩地進行旅行演出,指揮自己的作品。他大多數利用夏季的時間,回到普羅旺斯進行創作。
一九四○年代他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奧克蘭的米爾斯學院,同時繼續創作。一九四七年回到法國之後,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仍然與美國有密切的來往。
米約的作品多達四○○多件,有「二十世紀最多產的作曲家」之稱。早期的音樂作品風格簡明,規模不大,清新而動聽。他創作的類別繁多,主要包括芭蕾舞劇《創世紀》、《屋頂上的公牛》;歌劇《柯里斯托弗‧哥倫布》、《波利瓦爾》、《迷途的羔羊》;管弦樂《普羅旺斯組曲》;鋼琴組曲《回憶巴西》;聲樂套曲《花名錄》等等,將他四處遊歷的經驗化成抒情的特色,顯現在音樂作品中。
後期米約在音樂創作上大膽地進行實驗性手法。他嘗試以雙調性、多調性創作,也曾經試驗錄音磁帶結合樂器的創作。他這種前衛的創作手法,曾經在一九二○年的作品《五首練習曲》首演時,引起現場聽眾的騷動。晚年的他進入穩定的風格,帶有法國古典主義的味道。
作曲家一九七三年於日內瓦逝世,結束了他音樂創作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