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版昨天刊登「北市公車捷運須整頓」投書,指出大眾運輸的缺失,中國時報同一天也報導,南部客運業者因乘客少、油價高,醞釀停駛偏遠路線,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民眾搭大眾運輸工具意願不高呢?
客家諺語說:「大漏漏不長,小漏漏乾塘」,意思是,大問題很容易被發現及時解決,小問題沒人關心,小漏洞反而漏乾池塘的水,公車問題就是如此。
筆者七十五年起就搭乘台北縣市地區公車,發現問題頗多:
一、有些公車站牌沒有標示「開往方向」的箭頭,或是標示脫落,乘客不知該在道路左方或右方搭車?
二、有些公車站牌高度過高、字體太小,讓近視的學生、矮小的兒童及視力不佳的老人,看不清楚經過的站名。
三、有些公車車頭只標示公車起點(如台北)、終點(如板橋)、幾路公車,卻沒用標示班車是開往起點或終點,導致有人想去起點,卻誤坐往終點的車,浪費時間。
四、有些公車車頭標示「X路」,但車廂內的路線圖卻是「Y路」的。
五、有些公車會播報站名,有些沒有或播報功能損壞,旅客必須每站看車外的站牌,以免錯過下車站。
六、有些公車班次少,站牌卻未標示(或標示脫落)到站時間,不知情民眾苦等後,才知一天才有幾班車而已。
七、有些公車已改線,但站牌未標示或標示脫落,讓不知情民眾苦等,浪費時間。
八、有些新公車路線,電腦無法查到經過站名。
以上所舉只是搭公車的小痛苦,但匯集起來就造成民怨,導致民眾搭乘公車意願不高,改開自小客車、機車,讓公車業績下滑,並污染空氣。政府年年投資建大馬路和停車場、健保局支付空氣污染疾病醫療費用等,結果卻是全輸,交通、環保關應該協調公車管理單位改進,莫讓「小漏漏乾塘」。
謝麗美(北縣樹林/環保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