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世界性問題 糧食政策要有新政 除短期的應變 應從能源、氣候、投資、經濟等 全方位考量 不能埋首島內
全球糧價過去三年翻漲一倍,主要稻米生產國已限制糧食出口,使得糧食短缺,已有開發中國家發生搶糧動亂,而據估計,目前有三十三國受糧荒或能源荒威脅,面臨一觸即發的社會動亂。
糧食危機發生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油價上漲,各國努力開發生質能源,大量農地轉作生產生質燃油的作物,影響穀物產量,導致價格飛漲;其次是印度和中國大陸強力發展經濟,導致農地大量流失,待生活改善後,糧食需求增加,導致穀物需求量多出一倍;第三是全球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短缺。
在三個因素中大量農地轉作生質燃油作物,無疑是最關鍵的。美國玉米用作乙醇原料的消耗量,過去五年成長三倍,而巴西、印尼燒掉森林,耕種燃料作物,更使耕地縮減,尤其巴西把一成的糖轉作乙醇,糖價就攀升兩倍。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警告,大規模飢荒可能引爆戰爭,在歷史上,糧食危機向來是引爆動亂的導火線之一,所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因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將考慮主導及研商因應這個全球的問題,美國總統布希則已提出,將提供兩億美元解決全球糧荒問題。
面對全球糧食危機,台灣能否置身事外?上世紀七○年代能源危機時,台灣也發生搶糧風波,當時政府提出「有比無好」政策,強調「寧可過剩,不要不足」,因此採「高價保證收購制度」刺激生產,「保價收購」是用全民的錢補貼農糧,雖引發爭議,但也確保糧食生產能自給自足,不過,為免生產過剩,也採取休耕政策和轉作補貼,所以米價不受國際影響。
事隔三十多年,再度發生能源、糧食危機,情況更甚以往,因為問題已不再是滿足短期糧食需求,而是要確保未來的世代不會付出代價,所以國際社會呼籲推動「全球糧食政策新政」,除了短期的應變與援助方案,更著眼與能源、氣候變化、投資、經濟成長等與糧食的密切關係。
因此,目前的糧食、能源危機,已非台灣能以一己之力解決,必須順應世界態勢,不能只埋首於島內,也不能僅從兩岸農業經貿來思考,而應從全球角度來思考,新政府的經濟、農業首長,應考量有此視野與能力的人選,帶領人民渡過危機。
張順義(嘉縣朴子/農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