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身邊親近的家人,最近被診斷有憂鬱症,不僅無法工作,嚴重時還需要多人照顧他;雖然家人已互相協調、輪流陪伴,但仍因一個人生病,讓全家人的心情都籠罩在鬱悶之中。」面對上述狀況,心理師倪家珍建議三步驟,透過良好陪伴,幫助親友走出憂鬱症。
一、 先了解憂鬱症患者的狀態
當得知親友有憂鬱症,直覺反應多半是「我要趕快幫助他,我想讓他趕快好起來!」如果,你也有這個衝動,請先緩一緩。
此時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憂鬱症類型、親友狀態,與醫師的診斷,而不是貿然行動。
二、給予憂鬱症患者一些空間
協助親友從既有生活事務上退下來,或是放慢腳步,比如先少上點課、減少工作時數或暫停工作,因為憂鬱症患者自身精神、體力、能量都極少,失眠、過度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無法起床,都有可能。
減少需要應對事物,讓他們理解「其實自己有空間,可以做這種選擇」,或是嚴重失眠時,不用勉強固定睡眠時間,嘗試分段睡眠,讓憂鬱症患者有較大空間,可以調適、休息。
三、適度陪伴建立自身支持系統
理想上,我們希望適度的陪伴,然而當面對自身親人時,責任與共同生活的交疊性,常會影響我們陪伴的尺度,心中的拉扯,也比較大。無論關係親疏,都需要衡量評估「以現狀而言,可以幫助什麼」,在無需過度涉入與承擔時,要節制、不承諾做不到的事情,反而需要善用其他社會資源。
陪伴過程有時沉「重」,但其實也可以有「輕」安排。也許是去戶外散步一小段、一起做一件事,考量到患者狀況,隨時量力調整或結束。即使只是去公園晒太陽十分鐘、坐在草地上讓雙腳接觸地面,或是去附近早餐店吃個早餐,對患者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