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華沙拳王 向苦難揮拳《大獲拳勝》

文/楊豫馨  |2022.08.27
2532觀看次
字級
圖/海鵬影業提供
圖/海鵬影業提供

文/楊豫馨

《大獲拳勝》是一場生不如死、被奴役中求倖存的真實感人事蹟,它同時展現出戰爭之惡與人性良善,並且印證了「永不放棄」精神,是通過嚴苛環境考驗、激發人我生存期盼的終極堡壘。

拳王身分偶然曝光

一九三九年九月,納粹德軍入侵波蘭,歷經月餘占領了全國領土。年輕的波蘭冠軍拳王泰迪(彼得葛洛瓦茲基飾)因曾參與華沙保衛戰而被逮捕,於一九四○年成為第一批送至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戰囚,編號「77」。營裡生活困苦,生命朝不保夕,淪為奴隸勞工的泰迪,偶然間身分曝光,於是被派去參加拳擊比賽以取悅納粹軍官。為了生存,泰迪努力拚搏,很快就成為首個打敗德國囚犯的拳擊手;他不但將贏來的食物分給營友們,更提振了波蘭囚犯的士氣,感受「波蘭沒有亡國」,大家要堅守到戰爭結束的生存意志。

描述納粹暴行、集中營慘烈情況的電影頗多,《大獲拳勝》取材自戰後被忽視的華沙拳王故事,結合向來容易讓人熱血的體育活動,為反戰電影提供另一種細緻入微的視角。本片是波蘭新銳導演馬切伊巴切夫斯基首部劇情長片,背號77的泰迪在集中營三年贏了四十場比賽、能以競技的勝利為戰場復仇的事件感動了他,於是,決定搬上大螢幕。為了忠實呈現故事,他特地採訪泰迪妻女,並商借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館場景拍攝,讓觀眾的體悟更加詳盡而震撼。

槍桿下伴「軍」如伴虎

伴「軍」如伴虎,泰迪在納粹槍桿子底下的生活絕非易事:他擊倒對手前,往往必須承受多次重拳,傷痕累累;軍官們常故意挑選體格魁武者來和輕量級的他開打,製造更多「娛樂」效果……泰迪處處小心謹慎,否則隨時會招來殺生之禍。更令人稱許的是泰迪的善心!因為打拳得到較多生活物資,他不吝與同胞分享。行動比較自由,他偷偷幫罹病囚友送藥,暗助遭欺凌者脫身。每場賽事對泰迪來說,都是一個未知的生命豪賭,他靠著一拳一拳的硬功夫,為自己和他人營造愈來愈堅韌的生存信念,團結人心,在極度不對稱的強弱態勢中,找出一線的生命出口。

擔綱男主角的彼得葛洛瓦茲基是波蘭知名演員,多次獲得國內及歐洲各影展獎項。決定演出後,外在方面,他透過整整一年魔鬼訓練,包括瘦身十六公斤、精通拳術技巧、以該角色戰前照片修鍊身型等,並堅持全場親自上陣,拒用替身,故被戲稱為波蘭影史上最「痛」角色。泰迪在非人環境中的陰鬱隱忍,以及受抑激憤下以揮猛拳表達情緒的幾場比賽,也可看出專業演員的內化成果。彼得葛洛瓦茲基的精采詮釋,讓他因此勇奪波蘭NNW國際影展特別評審團獎。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罪惡昭彰之地,我猜想導演並不想太過琢磨這個部分,但即使影像低調表現,還是有不忍卒睹的殘酷感。人本生而平等,為何挾戰爭名義,就能對他人如寇讎如螻蟻?任虐打任棄殺?

《大獲拳勝》雖無可避免必須表達壓迫方罪行,但觀影者或可使用心靈放大鏡去體會泰迪「向苦難揮拳」的奮鬥精神。生命既脆弱也強悍,人情有冷冽也有溫厚,苦痛中的奮力生存及對和平的渴望,支撐著他和其餘受難者完成這一趟鼓舞人心的「旅程」。

二戰結束後,泰迪獲釋回到故鄉,餘生為傳承技藝、培育波蘭新生代拳擊好手而努力,讓人至為感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