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活到老,吃到老;有口福,才幸福!」專家指出,咀嚼吞嚥功能與肌力有關,肌少症可能導致老嚥症,老嚥症所造成的營養不良,也可能導致肌少症。研究顯示,預防和延緩肌少症,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飲食和運動。
有鑒於國人對於吞嚥問題的警覺性並不高,董氏基金會攜手全家便利商店共同關心銀髮族健康,呼籲國人重視並即早預防,可從日常生活八大警訊,得知吞嚥功能是否老化。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郭家芬指出,國人對於吞嚥問題的警覺性並不高,大家都曾有被食物或水嗆到的經驗,有時是吃太快、吃太大口、邊吃邊說話、吃飯不專心等,都可能造成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一旦有異物進入氣管內,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
但是,部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唾液、食物、液體、藥物等進入聲帶下方氣管,卻無法藉由咳嗽排除的情形,稱為「無聲誤吸」。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說,根據韓國去年發表於《Lung》期刊研究,利用影像透視吞嚥檢查,觀察七百八十四名平均七十六歲吸入性肺炎患者,超過一半有吞嚥困難,包含三成二的無聲誤吸現象。
他提醒民眾,應正視「老嚥」八警訊,包括平時會流口水,或睡覺時引起咳嗽。 喝湯、喝水,很容易嗆到。只吃特定食物,或減少進食。吃飯時要吃很久、每口食物須吞兩三次、會疲累,或東西吃不完的次數增加。
還有,用餐後口腔殘存食物,或食物堆在嘴巴或掉出嘴巴。進食後,聲音改變或咳嗽增加。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發燒、肺炎。
上述警訊,若是生理老化造成,他建議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嘴唇、下巴、舌頭、喉嚨等,或是注意專心吃、慢慢吃、坐正吃、飲食調整等,可以預防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