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陰入界境』中第三項「善巧安心」,就是善用止觀,將心安住於法性中,使心能深入不可思議境,達到淵深、微密的境界,方能使慈悲深廣、橫遍。行菩薩道要悲智雙運,必須以行來圓滿,「行」即是修止、修觀。
世間任何一法,都具足無自性空的特性,這種特性就是「法性」;因為世間有為的現象,都是因緣假合的緣故。無明、愚癡、煩惱,都離不開法性,因為凡夫癡迷,沒有智慧觀照,法性就變成無明,生起諸多顛倒,生起善、不善等分別。
如:天氣寒冷時,水就會結冰;睡眠時,因為起心動念,就會有種種夢。無明與法性,就是如此。
當下的顛倒妄想,本具法性,顛倒與法性的關係,是不一不異的,只是事與理的不同而已。雖然「顛倒」有相上的生起、消滅,如旋火輪一般;但其法性是沒有所謂的生滅,顛倒的當下,即是法性。而法性本身也是如此。若能如此觀照,是名為「止」。如此修止時,一切相上的遷流變化,也都止息了。
修觀,即觀察無明的心,也是因緣無自性,本來皆空;事相上的一切妄想、善惡,皆如虛空,無二無別。譬如:虛空藏菩薩所現的相,一切皆空。
吾人生起念頭的時候,所起的念頭,無一不是空,而空也是不可得。法界所有的一切諸法,也都是因緣無自性空,是名為「觀」。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止。不動止就是不動智;不動智就是不動止。不動智觀照於法性,即是觀智得安,也是止安;不動止與法性相應,即是止安,也是觀安,止安、觀安兩者,無二無別。(止中能息妄想、安住身心;觀能觀照法性,清楚明了,安於實相中。)
天台止觀的階位上,若能專修止觀,誓死不休,堅強意志、堅定信心,以安住身心,就能進入觀行位,乃至進入「初住」。今論善巧安心,可分:一、教他,二、自行。教他,又分:一、聖師,二、凡師兩種來說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