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社工服務口友,包含他們背後的家庭,如配偶與子女,圖為升高一的小祥(右)從小照顧病父,連父親都期待孩子未來不要步貧困後塵。圖/陽光基金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讓弱勢孩子有做夢的權利!陽光基金會的社工為長期與母親一起照顧臥床父親的青年小祥,添購筆電與學習費,讓他敢於做夢--成為幫助患者的總舖師道路前進,期許有好的未來。
「我沒讀什麼書,做工也賺不了什麼錢,還躺在床上這麼多年讓老婆、兒子照顧。」聽著小祥的爸爸這麼感慨,社工也不捨,這個案家真的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
小祥的爸爸罹患口腔癌那年,孩子才剛上小學,原以為治療完就可以鬆一口氣,卻不到兩年又復發,雖然陽光緊急連結經濟補助和急難救助等資源,讓他熬過療程,但又突發中風,右半身幾乎失去能力,一躺就是8年。
太太在工廠上班的收入加低收補助,勉強撐住了搖搖欲墜的家;小祥則學會透過鼻胃管替爸爸灌營養品。每次社工家訪,都能看到小祥趴在餐桌上寫功課,「錯字不少,字也寫得歪斜,可是對家裡沒錢供他補習來看,學校教的能學多少是多少。」
爸爸因為長期臥床,有了褥瘡,傷口疼痛寢食難安,太太為了24小時照顧,改在家門口賣菜;如今小祥升上高一,白天幫忙顧爸爸與菜攤,晚上念夜校,社工則重新盤點案家狀況,協助連結居家護理服務,有次社工問小祥有沒有想做的事?發現孩子沒有想過未來怎麼走。
為此社工每2、3周就和小祥聊一下未來,終於有天小祥主動說他想念大學、要有好的工作、希望在餐飲業有好發展,「做好吃的給生病的人吃,希望生病的人不要一輩子只能喝牛奶。」
當社工問小祥要不要申請獎學金?他卻說:「用手機不好寫申請資料。」才知道學校因疫情改為遠距教學,但小祥沒電腦,每天都看手機畫面上課,卻從沒抱怨畫面太小、眼睛辛苦。社工因而尋找資源,募來一台全新筆電,看著小祥開心學習的模樣,爸爸感動得偷流淚。
社工也感慨,像小祥爸爸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工人,媽媽是來到陌生國度、婚後都在照顧丈夫且一字不識的外籍配偶,小祥從小學習到的都是照顧家人和賣菜,「從未想過明天的孩子,從今天起應該會有不同的改變。」
「爸爸」是一個家的支柱,支柱倒了只剩下婦孺拚命生存,「能吃飽就算好了,哪敢對生活有期待?」陽光服務的口腔癌友,許多都出身工人家庭,生活本辛苦、把孩子養好就不易,遑論實現「一代比一代好」的目標。社工披露案家的故事,希望傳達陽光這些年除了服務口友,也關懷背後的家庭,注意家人與兒女的身心健康,期望孩子能有比父母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