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今天是國際流浪動物日,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發聲明指出,流浪動物並非野生動物滅絕的主因,但仍籲政府應以村里長為核心,公私協力解決流浪犬問題。
每年8月的第3個周六為國際流浪動物日,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今天為遊蕩犬發聲,呼籲勿讓遊蕩犬成為野生動物滅絕的代罪羔羊。
動督盟指出,近年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事件偶有所聞,一旦有保育類動物被攻擊或致死,就會引發網路論戰,國發會的提點子平台也曾成為戰場,偶爾也傳出恢復撲殺流浪動物的呼聲。
動督盟表示,國際間研究野生動物瀕危報告提到,野生動物瀕危的主因都是棲地破壞及盜獵,而台灣野生動物瀕危最大主因也是棲地破壞,元凶當然是人類。
動督盟表示,試著從農委會相關部門研究統計分析,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從2017年至今統計,3718隻野生動物「救傷」主要原因以創傷1633隻最多,近一步分析創傷件數與百分比,以撞擊908隻、被動物攻擊299隻、陷阱242隻等較多。
其中「被攻擊」的299隻當中,狗占190隻、貓57隻、人為25隻等,犬隻雖然名列攻擊者第一,但只占被創傷中不到2成,占整體救傷才5%。
從整體數據來看,犬隻攻擊數比例雖低,但也並非不需重視,動保團體希望犬隻都應回歸家庭,但根據農委會公布的109年全國遊蕩犬隻數量調查推估結果,全國遊蕩犬數不減反增。
動督盟指出,為了能以人道精神從源頭解決流浪狗問題,政府推動遊蕩犬族群管理政策,但如何整合、精進及優化,結合社造理念,讓村里長願意積極參與動保行政事務,才是此政策成功重要利器。
動督盟提出3點呼籲,包含遊蕩犬處理要結合村里長、社區動保志工、公部門與動保團體,社區定點乾淨餵食,搭配TNVR是過渡時期必要手段,凶猛移除勢必要人道手段以及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生態敏感區應該優先處理,相關權責單位都應該共同合作,在策略、計畫與資源上整合,才能短期看到具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