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高玉樹(1913~2005)市長時代所建造的中山北路天橋,是台北市第一座天橋。此橋建造當初,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可以說處於克難時代,台北市民生活水準亦不高,因此街頭巷尾常常可以看到修理皮鞋的匠工,向過路的人吆喝攬客。
中山北路天橋下一條狹小的巷道,因陽光照射不到,夏天還頗涼快,巷口坐有一位皮鞋修理匠,功夫精巧自不在話下,附近居民談起他的手藝,都豎起拇指稱道。那時我因每周登山、旅行,鞋底耗損很快,幾乎每月都向這位修鞋匠報到,修理磨破的鞋底。有時不但修鞋底,甚至鞋面也請他順便東補補、西補補。
我問他:「鞋子破成這樣,還能修補嗎?」他立刻編唱一首歌作答:「有烏有金就是鞋,會使(可以)穿著去吃新娘茶。」下一次去找他,我又問:「這麼破,還能修補嗎?」他又唱答:「某是新的較好,鞋是舊的較好。」這位修理匠自稱是沒有念過書的人,但他的敬業精神令我感佩不已。
雖然,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大體上都很好,卻把人平均化,扼殺了人的個性,壓抑了創作力、想像力,甚至把天才也化為凡庸了。這位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修鞋匠,或許就因為還保有他的個性、創造力和想像力,所以開口便成詩歌。
有一天我又去修理皮鞋,這位鞋匠和我聊天,慨嘆光復以後貪官汙吏橫行無忌。但他強調:「只有谷正綱,我知道他很清廉。」我問他:「何以見得?」他答:「谷正綱住在六條通,他的皮鞋常由下女拿來修理。以他的地位若要貪汙的話,隨時都可以買雙新皮鞋,何必拿來找我修鞋?」這位修鞋匠,從生活小節觀察一個人,正確又有見地,實在讓我心服。
如今,中山北路天橋已於民國八十四年拆除,附近街景面目一新,在路旁擺攤子為人修皮鞋的匠工也難看到了。因為當前廉價的皮鞋很多,花錢修理舊鞋太不合算了,還不如再買一雙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