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佛光山和《人間福報》透過觀念推動、媒體倡議,甚至App等數位化工具,落實蔬食推廣,一定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亞太青年創新創業協會理事長邱華創認為,佛光山、《人間福報》藉由蔬食的宣導,讓每個人都可以對ESG的碳經濟有所貢獻。
「二○二二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昨天不只有依空法師擲地有聲專題演說,另有四場短講精采呈現。
邱華創主講「蔬食減碳ESG的蝴蝶善效應」,在金融業待了三十二年的他,觀察佛光山和《人間福報》,自去年第三季推動「e起復蔬」、「蔬食地圖」等行動才短短一年,就減少碳排放逾二十萬噸、糧食浪費一百四十萬噸、樹木砍伐三千兩百萬株,以及節省耗水逾一億噸,「推動蔬食不僅有助推動人間佛教,對社會也很具經濟價值。」他強調,欣見佛光山前瞻推動,並在全球華人宗教界首推蔬食結合碳中和、ESG,「我期待透過蔬食對減碳、永續、金融、產業、企業,產生蝴蝶善效應」。
覺心營執行長張葦君則暢談「永續影響力」。「永續影響力不只是企業發揮自己影響力,同時可以大手牽小手,協助在地團隊強化影響力,一起雙贏。」她舉例,中華開發金控進行公司喬遷時,有別於回收或丟棄,而是將辦公家具捐贈給國發會旗下十個地方創生工作站,發揮辦公家具循環經濟的價值實踐ESG。
孔雀魚普惠科技創辦人林坤正分享「缺碳補碳,缺德補德:企業ESG怎麼做」,提及若只用法規重罰企業汙染,仍會有人透過外移工廠來規避,後來大家發現,「不管工廠設在那裡,企業碳排造成的溫室效應,都是全世界遭殃,因此需要全世界所有人都要有共識,才能解決問題」。
林坤正強調,現今ESG基金投資已高達四千億美金(約新台幣十一億元),銀行更傾向不借錢給碳排高卻不減碳的企業,這也逼得很多企業投入ESG,否則「外資可能不投資,銀行也會抽銀根」,所以企業一定要做好事,且非只有表面功夫。
《人間福報》永續長趙先之最後提出「人間永續大未來—飲食碳權」觀點,並以地球暖化趨勢而言,「永續發展和減碳一定會走向全民化」,佛光山欲推動的「國際蔬食減碳平台」便是符合未來趨勢,藉由每個人有意識選擇蔬食,能有效達成自願減碳排放額,因此呼籲全民與企業,一同攜手投入蔬食減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