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祥雲景色,令觀者身心清朗。圖/慧昭
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法則,我們平日要多培養因緣,待因緣成熟後必然會有收穫。圖/新華社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南天寺三壇大戒得戒和尚開示
時間:2004年11月14日
地點:澳洲雪梨南天寺
提問七:如何釋放壓力?
有用的人哪有什麼壓力,就像籃球,氣愈足打得愈高,只有軟皮球一打就扁,才會有壓力。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稱觀世音?因為他大慈悲、大智慧、大勇敢。我們也讚美佛陀大雄、大力、大無畏。沒有勇敢,不名為佛;沒有慈悲智慧,不能稱觀世音。
觀音菩薩如果不勇敢,能夠救苦救難度眾生嗎?能夠雲遊世界嗎?能夠有三十三應化身嗎?能度三毒八難之苦,滿眾生的二求願嗎?
有壓力的人是因為自己太軟弱、沒出息。出了家,要發菩提心,學習做菩薩,哪裡能有壓力,苦難愈多愈要堅強。寒冷的霜雪,讓松竹梅更顯屹立,炎熱的夏天,讓荷花綻放得更加美麗,自己是不是人才,就看有沒有自我訓練抗壓的能力。
提問八:到了老年時,如何安度老人生活?
佛光山比其他道場殊勝之處,其中一點就是很重視徒眾未來退休的生活,現在常住已經在做規畫,希望每個人退休以後,歡喜快樂的度過晚年。
過去父母親不准青年出家,因為他們怕兒女將來老了,沒有人照顧。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佛光山第一個退休的在家眾楊慈滿師姑,退休後住在佛光精舍,常住給了他一個房間,每個月還可以領單銀,日子過得逍遙自在。另外,蕭碧霞師姑也快退休,生活過得自由灑脫。慈莊法師已經退休了,前天我打電話給他,他人在美國隨心自在的過生活。
培養因緣 發心奉獻
你們將來在佛光山退休後,吃、住一定都有,但是待遇好不好,就要看你們的表現,現在你為常住,將來常住為你。佛陀開示因緣法,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因緣,所以每個人要拿出條件、培養因緣。不必掛念老年,常住已經積極規畫,不會讓大家失望,不過自己也要培養因緣,發心為常住奉獻為先。
出家人的生涯規畫是隨緣、隨喜、隨心、隨眾,希望大家往後把自己看輕一點,把別人看重一點;把自己看小一點,把常住看大一點。因為常住大了,我雖小也能夠依大;把別人看重一點,到了必要的時候,人家也會對我重視一些,這都是因果關係。
有句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因緣,因緣會安排我們的生涯。一個人學佛,寧可什麼沒學到,但不能不知因緣,寧可什麼都沒有,也不能沒有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