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陶淵明的讀書之樂。時至今日,人們多誤用原意而不自覺,以不求甚解為讀書不夠認真,不能實事求是。其實,陶淵明的境界絕不止於此。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是這麼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在這篇自傳散文裡,自述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最喜之事便是讀書。而讀書之樂的關鍵正是「不求甚解」四字;以其不求甚解,所以愈讀愈有意味,一旦有所領會,經常誤了正餐,混然不覺飢餓為何物。這是書本做為精神食糧最好的註腳。
因此,「不求甚解」指的是讀書時應讀出微言大義,而不是餖飣於文字的考證或字句的意義等瑣屑之事。閱讀時遇到文字障礙,勢所難免;然而真正懂得閱讀之樂者,往往能夠暫時越過此障礙,以掌握全文大旨為要。一本書若能讀通,則特別字句之意義自能由大量閱讀中自然習得。是以,陶淵明此言,所說明的閱讀樂趣在於大量閱讀,為生命而讀;而非斤斤於字句的實用閱讀,比如為考試升學。
循此,「不求甚解」的讀書法適用於不求實用的閱讀。閱讀之樂在於讀者與作者的心意相通,讀者由作者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心情,因而有所感動,心領神會,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