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時代,正戲開羅之前,總有一個角色以獻唱來交代故事情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歌德作《浮士德》,又將這樣的序幕由簡化繁,在三段式輪番上陣的開場白中,愈趨急切地要他的讀者懂得他,懂得他對愛情與靈魂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快樂與價值的追尋……。
第一段開場白的四小節〈獻詩〉,是歌德以抒情柔美的聲調,娓娓道出他遲遲未能動筆成篇的原因。原來浮士德故事一直是他最鍾愛的題材,多年來像個飄浮的幻影,總在不經意間,從生命的迷霧裡,突然向他逼近。他像一把古希臘時期的風鳴琴,只有在微風輕拂間,依著風兒的強弱發出曼妙的樂音。
風神帶給豎琴溫柔纏綿的高低音色,就像是浮士德這個微語,在他耳邊唱出由遠而近的童年美好回憶,還有那些可愛的玩伴與初戀情人!似水年華流逝於指間,以不確定的音調在風中漂泊。回憶使人渾身顫慄,淚眼撲簌,直到眼前的現實已遙不可及,而消失已久的一切卻如實呈現,作家才以奔騰的筆,拾回四散飄零的青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