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豫驪(中)創立新竹市外籍配偶關懷協會,教新住民中文。圖/張裕珍
【本報新竹訊】新竹市國中退休老師賀豫驪執教鞭三十二載,退休後難忘教學熱忱,不同的是,台下學生從青澀國中生,換成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新住民媽媽;她除了教中文,還把新住民當成「女兒」,傾聽生活大小事,「要教到不能教為止」。
七十六歲賀豫驪曾在竹市三民、香山國中服務,發現住家附近有不少新住民,見他們語言不通、找不到人協助,而教中文對她來說又是件簡單的事,不僅無償開課,還創立新竹市外籍配偶關懷協會,陪伴新住民成長。
學無止境
是年輕的祕訣
「新住民若能快點學會中文,可增進與家庭溝通、社會融合」,二十年前,賀豫驪把住處整理出來作為教室,認為不少新住民來自清寒家庭,因此主打免費教中文,近年更受邀到移民署開課,同樣不收費。
賀豫驪一教就是二十年,回憶最初幾年,也曾數度感覺「教到沒力」,但參與伊甸、明愛文教基金會等國際義工活動,飛往東南亞服務,實地看見當地居民生活的處境後,彷彿「充電」般,加深想照顧新住民的信念,愈做愈開心。
賀豫驪教過的新住民不計其數,越南、泰國、印尼、日本、南韓與俄羅斯籍都有;「可能因我沒有女兒吧」,賀豫驪表示,她把新住民都當女兒看待,常主動關心她們的家庭狀況。為了幫助更多新住民,賀豫驪身兼竹市外籍配偶關懷協會總幹事,提供生活輔導、就業協助等,若發現新住民有需求,還會轉介社福、創業等資源。
大半輩子都在教書,賀豫驪仍懷抱滿滿的教學熱忱;她以自身經驗鼓勵退休族,身體要保養好,也建議做喜歡且擅長的事,生活更充實,並勉勵要「不斷學習」,平常也在生命線、林務局當義工,她認為,學無止境「就能讓自己年輕不老化」。
突破困境
鼓勵學生進修
賀豫驪在陪伴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新住民自身條件不錯,學習速度特別快,但部分礙於家庭因素面臨困境,呼籲新住民「一定要走出來」,才能給予協助。
她分享,有些新住民學中文學得快,美術、烹飪或跳舞也都很快上手,賀豫驪也會鼓勵新住民持續學習;有的新住民求知欲旺盛,還一路念到大學、研究所,讓她備感驕傲;有的也獨立創業開餐廳、美容院等,在台灣發展出一片天。
新住民已是台灣社會重要的一分子,賀豫驪坦言,政府提供不少照顧新住民措施,台灣人也普遍友善對待新住民,但確實部分新住民面臨生活困境,有的另一半不賺錢,都靠新住民兼差養家,也有只因在家中翹腳吃飯就被婆家碎念,遭遇文化差異歧視。
賀豫驪遇過有新住民丈夫過世,卻完全得不到應得財產,她看不下去都會轉介法扶資源;而她們遭遇的種種不平等待遇,都讓賀豫驪更想照顧新住民,因為家庭關係和諧,社會才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