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位,疫情期間讓許多民眾不敢就醫,未能定時用藥,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暴露於高死亡風險中。醫療體系因疫情進入「遠距元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期發展遠距醫療,與台中市、南投縣合作設立「中台灣AI救心網」,於救護車上安裝微型的十二導程心電圖,及早在救護車上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診斷率接近百分之百,爭取到院後治療的時間。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等,而心肌梗塞猝死率高,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三到六成。目前所有的醫學中心都有辦法在患者送到醫院後,於九十分鐘內打通血栓,但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醫院這段時間往往才是決戰關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心臟血管系主任張坤正表示,根據調查,台灣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醫院時間平均為二小時,在送醫途中就可能猝死。除了要增加衛教,讓民眾多察覺心肌梗塞的症狀以外,當患者一搭上救護車,就能馬上介入診斷,等於能有效縮短時間。
張坤正表示,疫情期間,從去年七月起,中國附醫與台中市政府以及南投縣總計十四處消防分隊合作,於救護車上導入「AI輔助診斷急性心肌梗塞系統」,安裝簡易操作的十二導程心電圖裝置。
只要消防分隊接送患者,主訴有胸痛,或懷疑可能是急性心血管疾病,救護車上的救護員就能使用該系統,讓心電圖偵測患者,同時將資訊上傳,讓AI全天候即時判讀。
張坤正表示,去年七月至今已經上傳三百六十二張心電圖,服務二百七十五位患者,其中十位成功在救護車上就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診斷率近百分之百,當患者一抵達醫院,就能馬上進行心導管手術,使得發現到治療的時間更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