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患者要避免辛辣食物,減少刺激發炎。圖/Pexels
慢性痛患者要注意減少刺激發炎的倉物,因此要避免酒精、辛辣、發熱性與發炎性的食補;嚴重的疼痛患者,我甚至建議降低飲食的熱度,尤其在夏天,以減少心臟負擔與發炎反應。
慢性痛患者增加運動量,可能增加發生沉積性疾病(如尿酸與焦糖磷酸鈣)的風險,最好減少高嘌呤飲食(如香菇、竹筍、雞精、高湯、番茄等等)。我也不時遇到高齡患者因為擔心肌少症,多吃了雞精或類似補品而合併痛風的例子。
慢性痛患者為了增加排毒,可以增加飲食中檸檬酸、水果酸、醋酸鹽的攝取量。而適量飲用稀釋的茶或咖啡,可以提神、增加運動能力,也有利尿排毒的效果。
有些慢性痛患者有食欲不振、體重過輕的問題,為了維持體力,他們需要少量多餐,每隔一至二小時少量進食,典型的食譜,就是吃一片吐司加飲料,如喝優酪乳就可以。此外,也要補充維生素B群,特別是B12,以避免發生維生素B群缺乏症。
為了增加運動與修復能力,適當的營養很重要,最佳的營養配方是典型金字塔飲食,也就是以澱粉為主,蛋白質與脂肪為輔的飲食結構。
多數人以為慢性痛對身體不好,需要補一補,因而食用大量蛋白質的食物或營養品,但是多數慢性痛患者因為疾病或藥物使得腎功能衰退,多吃高蛋白質飲食或補品,除了傷害腎功能,也可能含有高嘌呤(例如火鍋、雞精等等),反而增加沉積性疼痛的因素。
除了傳統重視的維生素補充(例如維生素C與B群),也不可忽視低鈉造成的肌肉無力與抽筋,如果有以上症狀,除了補充鈣、鎂之外,適量攝取天然海鹽(含鈉與各種微量元素),也是增加肌力減少抽筋的方法之一。
(摘自《這樣解痛,才是聖經!!:所有疼痛,該整的是神經》,新自然主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