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凡
一九九二年上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習佛法,第一個認識的殿堂就是大悲殿。在這之前,我成長於一般民間信仰的家庭,逢年過節出入於諸神廟宇,這是我第一次與觀音菩薩親近,雖然是初次見面,卻不妨礙我們一見如故;也許久遠以來早就結識,如今只是久別重逢。
大悲殿屬於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建地八千平方尺,高六十六尺,殿內供奉了一尊二丈高的白衣大士,四周另有一萬尊觀音聖像,正門鐫刻對聯:「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無量數;遊十方國土大慈大悲度眾憶恆沙」。外廊牆壁四周根據〈普門品〉經文,是十二幅觀音菩薩應化事蹟的浮雕與記載。這裡是佛學院學生早晚課誦,以及平常下課時修持的殿堂。
慈悲的觀音菩薩,是受人仰望和欣羨的,仰望,來自希望所求如意;欣羨,則是希望自己能慈悲如是。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無明煩惱如塵沙般追逐覆蓋,我們在長滿荊棘的貪瞋痴裡遍體鱗傷,在無止盡的仰望與祈求裡,跌倒站起來,如此反復,最終磨去了稜角,明白了自己的心,與其借菩薩的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不如自發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真正能超度自己分別煩惱的,不是別人、不是菩薩,是自己平等的慈悲。
有一次家師(星雲大師)到北京弘法,結束後,聽眾們大排長龍拿著大師的書請他簽名,其中,有一位老婆婆拿著一張破舊的牛皮紙,也羅列其中,旁邊的徒眾分別心的嘀咕:「沒有恭敬心。」大師則是認認真真的簽完名後,不慍不火的說:「那張紙是老太太的全部。」因為平等的慈悲,才能轉化分別心帶來的貪瞋痴,恆常的種下一顆又一顆的菩提種子,待得時節因緣成熟,花開四季。
回首來時路,當年初來佛光山時,各種建設幾乎已經完成,平常要到大悲殿禮佛,可以從香光亭前緩坡而行,沿途的翠竹送上清風,只覺得山裡清幽美好;經過六十坡、行經圓門、學院成佛之道,拾階而上四十坡,就到了大悲殿;也可以橫跨深溝的新、舊寶橋到大悲殿,中間歇停俯瞰是別有洞天的山坳水池、歷史公園。年輕時,只覺得山裡行走都是方便,轉身都是鳥語花香,卻從來沒有想過這陡峭的山谷,前人篳路藍縷移山填土的艱難。
隨著年歲漸長,如今細細品味,才懂得山上的每一塊土地,都是慈悲的護念;也才明白大師談到當年佛學院圓門前不到三十坪的地整好後,他開心的要召告天下之情:「我們終於有了一塊平地。」那個「終於」是暗黑中的曙光,是荒山瓦礫中的一朵出塵的蓮,清香遠溢,召告十方諸佛:「假使熱鐵爐,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蒼穹之下,師父上人的願,光照大千。
因為慈悲,荒山可以化為淨土;因為慈悲,橫超一切生死厄難。因為慈悲,遠離顛倒夢想,心無罣礙的樂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