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米各
圖/米各
文/陳招池
你放過屁嗎?放屁丟不丟臉?尤其在大庭廣眾下,突然發出一聲「響雷」,那肯定會受到眾人行「注目禮」;因此,在禮節的大帽子下,只好能忍就忍,忍不了就跑遠一點解放,以免丟人現眼。
屁的形成 臭味問題
其實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有研究指出,人每天會放屁5至10次,甚至14次至20次,都算正常反應;至於屁的聲響、氣味和出現頻率可以反映消化系統的狀況及潛在疾病,是另類健康指標,我們當然不應輕視它。
屁的形成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食物在消化系統中被細菌處理、發酵、分解後所產生的氣體,跟空氣一樣看不見,這些氣體變成屁由肛門排出來,約占七成多;其餘兩成多則是血液循環中產生的氣體進入腸道,透過身體孔道,如肛門、口、鼻、皮膚等排放出來。
正常屁的成分中包含59%的氮、21%的氫、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4%的氧氣,這些氣體並不會產生異味,只有剩餘的1%成分會產生臭味,就是含有「硫」的成分。至於放屁時之所以會發出聲音,是因為氣體經由肛門的括約肌產生震動,像氣球放氣的狀態,再結合臀部碰撞的聲音,便形成了響屁聲。
響屁不臭 臭屁不響
這句話是有科學根據的,據研究指出:屁的聲響和臭味主要取決於氣體成分的比例,如氮、氫及二氧化碳等氣體其實並無臭味,屁臭味主要是來自硫的含量多或少。如果排出氣體的氮、氫及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較高,稀釋了臭味氣體,屁便會較響而不臭。
反之,如果屁當中的氮、氫及二氧化碳成分所占的比例較低,硫沒有被充分淡化,屁就會較臭;而這類屁的體積較小,因此聲響也較小,甚至沒有聲音,所以「臭屁不響」的道理在這裡。
至於硫的含量多寡往往與所攝取的食物有關。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例如番薯、蘿蔔等,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令屁不臭;而動物蛋白質、蛋類、大蒜等食物,經細菌發酵後會產生硫化氫氣體 ,變成臭屁。
減少放屁 避免尷尬
會放屁是好現象,表示你身體內的腸臟有正常運作,例如開刀病人會放屁,表示腸子開始蠕動了,這是手術成功指標之一。因此,有了放屁的感覺,千萬不能忍,忍久了,會不舒服或肚子痛等症狀。但為了形象,可以跑到沒人的地方大鳴大放,否則會被人厭惡或排斥,影響人際關係至深。
倘若不想經常放臭屁的話,最直接方法就是適量減少進食會在腸道轉化成硫的食物,例如蛋和肉類,並以飲食均衡、多菜無肉為原則;還有進食時要細嚼慢嚥,以免過多空氣經口腔進入腸道。此外,每天吃一杯乳酪,也有助改善腸道健康,減少臭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