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中)、執行長黃翠華(左)與營養師楊川瑩(右)共同提醒家長,應注意學童的「情緒性進食」與「食物上癮」問題,以營養密度高的健康點心,取代高熱量零食 。圖/癌症關懷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癌症關懷基金會今(7)日發表最新台灣學童飲食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選擇高熱量、低營養的「不健康零食」,七成因「想吃」或「吃了會變開心」。基金會提醒家長,應注意孩子的「情緒性進食」與「食物上癮」,因為高油高糖食物,以及奶茶等含咖啡因飲料,都很容易上癮,不但會造成兒童時期肥胖,也會提高其未來罹患慢性病與癌症風險。
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早上匆忙趕上學,早餐隨便吃甚至不吃,中午營養午餐不好吃所以吃很少,下午放學後飢腸轆轆,到便利超商或學校附近攤販,買喜歡的零食飲料充飢,導致晚餐吃不下,睡前肚子餓、吵著要吃消夜,因此拖延上床時間,隔天早上又起不來,生活陷入惡性循環。
基金會營養師楊川瑩表示,基金會長期辦理全台灣學童飲食調查,歷年資料顯示,學童飲食營養不但「吃不夠」也「吃不對」。由於台灣兒童肥胖及過重比率逐年增加,基金會乃著手調查學童「正餐外」飲食狀況,於去年蒐集近二萬份有效問卷,得到令人驚訝的結果,亦即超過九成學童選擇「不健康零食」,有七成只因「想吃」或「吃了會變開心」。
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學童,「放學後」到「睡覺前」皆會再進食,以放學後至晚餐前占五成最多,晚餐後吃消夜者占三成次之;從飲食內容分析發現,逾九成為不健康零食,如零食包/餅乾、糖果/巧克力、蛋糕/麵包、炸物/薯條、冰淇淋等;七成為不健康飲料,如奶茶、紅/綠茶、可樂/汽水、瓶裝果汁等含糖飲料。
進一步分析零食飲料來源,以及學童健康意識,結果發現,不健康的點心與飲料,超過七成由「家人」提供、年級愈高者自行購買及選擇不健康零食飲料比率愈高、健康意識較低學童則「天天喝(含糖)飲料」比例較高。
楊川瑩營養師提供「高營養密度」、「油糖鹽量少」、「食物種類多」選購3招,教家長在「點心時刻」,為孩子聰明補充營養。
楊川瑩營養師推薦,具有高營養、低熱量特色的點心「水果優格(無糖)」 。圖/癌症關懷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說,學童胃容量不大,通常無法從三頓「正餐」中,攝取足夠的營養,而成長發育期營養熱量需求大,可藉由「點心」補足正餐之不足;但若常選擇攝取「熱量高」、「營養密度低」的不健康零食飲料,非但無法補足成長營養,反而容易造成肥胖。兒童時期肥胖若不加以控制,將提高未來罹患慢性病及癌症風險。
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表示,調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七成小朋友為「情緒性進食」,會因為想讓自己開心、減輕壓力而進食;也有部分原因是「食物上癮」,因為高油高糖食物,以及含咖啡因飲料(如紅茶、奶茶類)都很容易上癮,如養成每天無節制吃喝習慣,不但是造成肥胖主因,這種飲食習慣也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促使「小時候胖,長大更胖」,更易成為「癌症候選人」,呼籲家長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