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棕櫚油從製作巧克力、餅乾到烹調,都看得到它的身影,但經常因大量生產種植棕櫚油的原料——油棕而砍伐熱帶雨林,造成環境破壞。且油棕供應鏈複雜,無論來源、種植地都難以掌握,缺少從生產源頭到加工的資訊。但印尼棕櫚油巨頭Golden Agri-Resources(GAR)為了實踐永續,讓該企業提供的棕櫚油有96%都可追溯。
總部位在印尼的GAR,是世界第2大棕櫚油公司,在2021年生產235萬噸粗棕櫚油(CPO),在印尼有53.6萬公頃的油棕田;GAR經銷足跡遍布70多個國家、地區,涵蓋美國、歐洲、印度、中國大陸及中東市場。
「時代改變,消費者現在非常在乎食品中含有什麼,導致食品製造商同樣熱中於向他們提供永續資訊。」GAR永續發展長妮維爾(Anita Neville)說,特別是棕櫚油,永續發展對於整個產業更是重要,「沒有可追溯性就沒有永續可言」。
因為棕櫚油的原料油棕通常種植在熱帶雨林地區,被視為破壞環境、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曾經就有印尼商人為了開墾棕櫚油種植園,焚燒原有的熱帶雨林,將生態破壞殆盡。此外,由於油棕供應鏈複雜,棕櫚油原料追溯非常困難。
GAR表示,追溯關鍵是與50公頃油棕田擁有者,包含小農在內的數十萬第三方供應商溝通,將科技導入種植,並訓練農民如何落實追溯。
GAR植物生產和生物技術(PPB)事業部,通過生物技術開發出更好的基因改造種子,不僅提高油棕產量,更成功讓生產棕櫚油所需的土地更少。妮維爾指出,小農戶會想知道可追溯的用意為何,對他們來說科技、技術的導入都是全新的,「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妮維爾也提到,許多棕櫚油產業鏈以外的人會認為,只要以技術作為解決方案,很容易就能解決追溯問題,但實際落實時會發現光有技術完全不足,要考慮的因素包含農民是否知道如何使用它、如何將工具帶到田間、下雨會不會使工具故障等。
妮維爾說,需要透過農民培訓並投入人力、金錢資源才能將追溯甚至永續從理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