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微兒
我和兩個姐姐巧合地都嫁入傳統的客家家庭,又都是標準溫良恭儉讓的「台灣好媳婦」,所以舉凡重大節日皆是以婆家為主,至於娘家,則權宜採取了「超前部署」的方式。例如,大家的母親節都是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我們家的母親節則訂於五月的第一個周末。
儘管還是會過節,但是跟娘家媽媽的歡聚慶祝總是得錯開節日當天,無法「普天同慶」,還是讓女兒們心中有些落寞與不捨。也想過明明都是為人子女,為什麼男方的父母就可以享有「第一順位」的優勢,難免會怨嘆傳統觀念的男女不平等現象,直至二○二二年的今天都還依然存在。
所幸我們有個看得開的老媽──「我們提前過節,不用人擠人,也不怕會訂不到位,真好!」、「這樣我和你們的婆婆都有過到節了,而且還是我先過的咧!」、「其實最重要的是大家可以一起吃頓團圓飯,大年夜、小年夜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當然明白這是媽媽的溫柔和體貼,不願意我們為難,更不希望我們因此心中過意不去而有「罪惡感」。
雖然媽媽很大器,但是女兒們卻是心有千千結。都「膝下無女」的我和兩個姐姐就曾經討論並交換過心得,取得了一個共識:將來若是兒子結婚成家,如果跟親家感情還不錯,逢年過節不妨大家一起來,齊聚同歡慶祝,就不至於讓孩子們擔心會顧此失彼、左右為難了;如果跟親家不怎麼熟絡的話,那麼就讓孩子們自行商討決定是否採行輪流或是其它模式,他們的太太不必再「遵循古法」、沿襲傳統,非得要以男方家庭為主、優先替婆家過節不可。
會如此早早就未雨綢繆,不是因為杞人憂天想太多,而是因為媳婦熬成婆的我們姐妹仨,對於「最是無奈女兒心」,是很能同理共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