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專注於傾聽自己身體內的聲音,它使我有一種與天地合而為一的感覺。」舞蹈藝術家劉鳳學,常以享受孤獨的心,迎接靈感紛呈的時刻。讓一波又一波的創作欲望,與體內的聲音相互激盪,轉眼微波翻騰成巨浪。「有時內心所期待的舞作尚未完成,而另一波巨浪已在積蓄。」這真是創作者的經驗談!作家面對萬千世界,諸多紛雜、片段的影像盤旋在腦海裡,它們自動調適,卻也彼此傾軋,於是創作過程無異於一場自我的搏鬥戰。
日本文學家太宰治也形容靈光乍現時的情景:「體內有某種東西咻咻地跑來跑去,應該是哲學的尾巴!一旦放任這些思緒,腦袋和胸口就會開始變得透明,生命中輕柔的沉靜,以一種搓涼粉時的觸感,慢慢地衝擊著我,美麗而輕輕地擴及全身。」
十九世紀俄國作家果戈里,則描述與靈感迎面衝擊時,思想像是「一窩受驚的蜜蜂」,不斷地騷動起來,使他的想像力越來越敏銳,而且全身感到了甜蜜的戰慄。這時,作家們忘掉一切,不由自主地進入那全新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