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名敦
歷來,帝制王朝最棘手的問題,往往不在國境之內,而是城牆以外的鄰居。
無論是「夷狄」、「犬戎」,又或是「匈奴」、「突厥」,甚至是後來一統江湖的「蒙古」,都曾經是王朝統治者的夢魘。
當然,以現代人的眼光回看這漫長的歷史,每個分合都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經濟互通的重大進程。不過,面對實際生存問題的當代人,卻沒有辦法,也不可能放任自然──畢竟,強鄰壓境、異族崛起,任誰都會擔心害怕,更別說手握權柄、肩負興衰的統治者了。
西漢知名天才少年賈誼的〈治安策〉,就曾指出匈奴經常騷擾邊境,使得民不聊生。然而,統治者不但不力圖綏靖,反而消極的「漢歲致金絮采繒以奉之」。簡單來說,就是花錢消災,希望「強盜們」大發善心,見好就收。賈誼並不是不知道匈奴勢大、統治者難為,但「給錢」的手段無疑就是示弱的具體表現。
長此以往,強鄰只會愈強,被騷擾的邊境只會愈來愈多,以至於「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
與強鄰接壤的邊境,日夜需要有人守望,兵卒更是不敢輕易的卸甲休息;最令人窒息的是,不安全的恐懼感沉甸甸壓在軍民的心頭上。
賈誼確實看到「拖」的弊病與危害,但在形勢比人強的現實條件面前,以「部分」的犧牲保全「整體」的利益,這筆交易還是值得的。不過,敵愈強而我愈弱,在這樣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還能再「拖」下去嗎?
昭君出塞的故事,大概眾所皆知。《漢書‧匈奴傳》記載:「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驩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昭君的犧牲,換來偌大土地上的和平,雖然不忍,但她的氣節精神、民族大義將會被後世傳頌銘記。
「昭君」成為犧牲的代名詞,但如果我們翻開史書就知道,「和親」作為一種籠絡手段,絕不可能光憑美貌女子就讓虎視耽耽的單于化干戈為玉帛。使強鄰願意和平相處的主要原因,說穿了,還是隨和親隊伍一併送去的大量金銀衣帛。
然而,那「和親」的方法,不是比「送錢」更糟嗎?賠了夫人又折兵,「拖」到這個地步豈不是顏面掃地?
其實「和親」並不是「拖」的延續,而是「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在漢武帝正式與匈奴劃清界線、兵戎相向之前,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和親的次數便十個指頭也數不過來,送過去的物資固然龐大,但融入異族的漢人也不少。
在此基礎下,文化有了交流空間,訊息能夠往來,從陌生到熟悉的一段路,總算是走得駕輕就熟。於是,在蓄積多年後,看似「拖」的笨方法,等來了局勢之「變」的契機。
《漢書‧匈奴傳》:「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沒有超乎常人的忍耐,怎能扭轉劣勢?沒有一時的犧牲,又怎能換來巨大的收穫?看似愚不可及的「拖」,或許裡頭藏著更具耐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