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地球暖化的核心在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原因很多,包括:碳排放、懸浮微粒(PM2.5)、燃煤發電、柴油車輛等。總之要治理起來千端萬緒,非只有幾步可以奏效。
日前美國學術界的一份報告卻與台灣早年的部分經驗不謀而合,稍作對照,或可提綱挈領地尋求地球暖化的解方。
該報告是由曾經擔任過美國總統歐巴馬經濟顧問的芝加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邁克爾.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芝加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研究主任何國俊,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研究員肯.李(Ken Lee)三人共同完成的。報告的題目是《從二○○八奧運會到二○二二奧運會 中國為打贏空氣汙染的戰爭而進行的戰鬥》。有趣的是這份報告還用視覺化的資料直觀地展現了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在二○一三到二○二○這七年間平均PM2.5濃度的變化,以及中國大陸從一九九八到二○二○年這二十二年裡空氣汙染排放量的變化趨勢。
總體而言,在PM2.5濃度上,中國大陸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九點六,而相對的南亞國家則未達預期。巴基斯坦是四點八,孟加拉是九點八。
中國大陸的空汙程度,仍是聯合國標準的六倍,北京的空汙則是美國汙染最嚴重城市洛杉磯的三倍。但中國大陸作為世界排放量最大的地區,其改進的比重接近百分之四十,但因體量太大,對空汙總體的改善卻是明顯可見的。
事實上,聯合國在處理全球空汙、碳排上,仍有一定的困境。這是由於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居住在空氣汙染水準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列標準的地區。南亞、中東和非洲三地區PM2.5的人口暴露水準是北美地區的五至十倍。
換言之,愈是貧困的地區,其空汙愈嚴重。它們的嚴重並非來自不想用潔淨能源,而是只能用低價能源、低廉勞動力、低環境成本,為富裕國家生產消費品,養活貧苦的子民。
請問,哪一個現在經濟稍有改善的國家,包括亞洲四小龍,不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而中國大陸,也正是在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後,以便宜的勞動力和汙染能源,不惜犧牲環境,以換取高度的經濟增長。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經濟起飛後,曾有一段時間的轉型。整治環境,治理河川汙染,增訂嚴格法規,轉換能源政策等。當時台灣提出了一個治理的方向,將整治汙染,從國營事業、民間大廠開始。
這是由於大廠的體量大,一家改善,勝過幾十家小廠。大廠治理了,小廠就會跟隨。所謂抓大教小,就是這個道理;台灣的環境治理也確曾收到成效。只不過這些年,由於用電量不足,又大量使用舊燃煤電廠,台灣的PM2.5變得非常嚴峻。特別台中火力電廠,更是中部大害。質言之,能源政策必影響空汙治理。
其實,聯合國與芝加哥學者的思路是對的。治汙染,若從大國、大廠著手,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若使前述諸國逐步減少空汙,地球暖化將得到減緩。
更不能遺忘的是歐美富國的過度消費,正是立足在窮國的環境成本與便宜勞動力之上。只要求窮國,卻不問責於富國,未免太偽善了。
總之地球暖化的解方,必須不分國別,不分生產與消費,全世界都一起行動起來,珍愛地球、惜福愛物,才能有所改善。